當前位置: 首頁
日期:2021-6-02
點擊:5109
寧夏是唯一全域屬于黃河流域的省區,因黃河而名、因黃河而盛、因黃河而富。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說: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在這次會議上,總書記提出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和任務。2020年6月9日,總書記再次來到寧夏,他在視察黃河生態治理保護情況時指出,自古以來,黃河水滋養著寧夏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今天仍在造福寧夏各族人民。寧夏要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這是對寧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定位、新使命、新要求,寧夏使命光榮、責任重大。為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2021年6月1日下午,銀川能源學院邀請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寧夏大學原黨委書記、校長,博士生導師陳育寧教授在圖書館一樓報告廳作"寧夏黃河文化的生成及內涵特征"學術講座。銀川能源學院理事會理事長吳玉聰及校領導徐建國、孟兆懷、馬艷麗、董衛國,各處室(中心)、二級學院(部)負責人、師生代表共計300余人參加講座,學術講座由執行校長孟兆懷主持。
陳教授從黃河文化的基本定位、寧夏黃河文化的生成、寧夏黃河文化的內涵特點及"新秦中""新天府""新時代.先行區"四個方面深刻闡述了寧夏黃河文化的生成及內涵特征。他講到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說:"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這是對黃河文化的基本定位,是我們深刻認識黃河文化內涵及其功能的指導思想。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黃河流域為最早的人類提供了養育生命的水源、易于棲身和生存的氣候條件、居住條件、狩獵采集和耕種條件。歷史表明,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發祥之地、凝聚之地,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形成的直接根源。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魂"。中華民族有追求"盛世"和大統一的精神支柱,有堅韌不拔的自信和毅力,有開放包容的博大胸懷,有極具聰明才智的創造力;他強調寧夏黃河文化是以農耕業為主干的文化,以利用黃河資源為核心的文化,具有開闊、大氣而又穩定、舒展的氣質,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生態觀。處于與北方諸民族交匯地區,更具有包容性、融合性,在多種文化形態交替、共存的情況下,黃河文化最具代表性;他認為寧夏黃河文化具有黃河水文化與農耕文化高度融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民族融合共建家園三個內涵特點。寧夏黃河文化內涵豐富,包含黃河流域寧夏段全部文明成果的內容和元素,有各民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社會生產和創造實踐中所形成的精神層面、物質層面、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有時代特征的地域文化和依黃河而生存的各個民族所創造的民族文化的內容;他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寧夏引黃灌區的建設一直是寧夏經濟發展的重點、核心區和增長極。2008年由《中國國家地理》發起進行的十大"新天府"評選活動,寧夏平原被評為中國十大"新天府"之一。2017年10月10日,國際灌排委員會宣布寧夏引黃古灌區入選2017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這是在黃河主干道上第一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也是寧夏第一個世界遺產項目。國際灌排委員會稱贊它為世界灌排工程的典范,代表著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的卓越成就。建設"先行區",傳承彰顯黃河文化,發揮其社會功能和時代價值,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陳教授在講座中提到黃河之于寧夏,是飽含慈愛與恩澤的母親河,寧夏的各族兒女對黃河有著融入血液的深厚感情。"天下黃河富寧夏",寧夏受益于黃河,理應先行一步,更加珍惜黃河,精心呵護黃河,要承擔起保護母親河永遠健康的責任和使命。
執行校長孟兆懷感謝陳教授給我們帶來的精彩的黃河文化大宴,陳教授對黃河文化的研究造詣頗深,他的講座邏輯清晰、內容體系龐大,發人深省、令人感動,讓我們對寧夏黃河文化的生成及內涵特征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認識。他強調我們要以此次陳教授的講座為契機,深刻領會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深入開展保護、傳承、創新研究和多種形式的普及活動,讓"黃河故事"進學校、上課堂、登舞臺,鼓勵文學藝術創作,開展各類宣講、研討、展覽等活動,充分發揮文化自信的巨大作用,讓古老的黃河煥發青春,再創歷史新輝煌。為"建設美麗新寧夏、共圓偉大中國夢"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