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日期:2025-06-23
點擊:713
為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教育工委、教育廳<關于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精神,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建設質量,6月20日,馬克思主義學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研室召開專題研討會,圍繞文件要求及2025-2026學年課程開設進行深入交流,教研室全體教師參加。
會上,教研室負責人蒲淑慧領學了《通知》的核心內容,強調要深刻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政治方向和時代要求,深化鑄牢教育教學改革。她指出,作為基層教學組織,教研室需緊密結合寧夏地區特色,聚力打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新亮點,有效拓展鑄牢教育陣地和實踐活動空間,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不斷增強 “五個認同 ”,樹立“四個與共”的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研討環節,與會教師結合教學實際踴躍發言。劉春燕老師提出,新學年課程建設應注重“三個結合”:一是結合寧夏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成果,融入地方紅色資源與民族團結典型案例;二是結合數字化教學手段,有效利用學校思政課VR體驗中心開發互動式、體驗式教學模塊;三是結合學生專業背景,設計分層分類的教學項目,增強課堂的針對性。華彩霞老師提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歷史人物自編自導情景劇方式,以及通過聘請老紅軍、老戰士、理論宣講先鋒開展相關專題講座等方式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青年教師朱瑩則建議,可依托寧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組織學生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研學,推動理論學習向實踐轉化。
劉彥強副教授在總結中強調,要立足學校“西部特色、民族地區優勢”,打造具有示范性的課程品牌:一是貫通兩學期、一學年開設課程,實現對大一學生鑄牢教育的全覆蓋;二是優化教學設計,充分挖掘全區歷史文化、紅色革命、新時代偉大變革成功案例等資源,拓展課程深度廣度;三是創新教學方法,運用情景教學、案例研討等方式增強課堂感染力,切實幫助學生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
下一步,教研室將圍繞《通知》精神,重點推進課程大綱修訂、教學案例庫建設及教學資源整合等工作,力爭推出系列特色亮點成果,為全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