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日期:2025-3-24
點擊:369
紅軍西征紀念碑位于吳忠市同心縣豫旺鎮(zhèn)入口。
豫旺之名始于元代初年,古鎮(zhèn)隨筑城建制。其地理北達寧靈、南抵平固、東接環(huán)慶、西憑海同,歷代為屯兵布防、商賈通衢之重鎮(zhèn),位于同心縣東南隅,距縣城72公里。
1936年6月16日,紅1軍團第2師在師長楊得志、政委肖華的率領(lǐng)下,進占豫旺堡。7月初,在政治部主任劉曉、副總參謀長聶鶴亭陪同下,彭德懷率西方野戰(zhàn)軍總指揮部進駐,豫旺堡成為紅軍西征的指揮中心。
6月27日,紅15軍團 73 師解放了豫旺縣城——今下馬關(guān)鎮(zhèn),成立了中共豫旺縣工作委員會,鄧國忠任書記。7月末,中共豫旺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劉昌漢任書記兼主席。
8月22日,彭德懷、李富春、左權(quán)、聶榮臻及紅1軍團政治部主任朱瑞等在豫旺南塬參加了歡迎國際友人斯諾、馬海德的大會。紅1軍團4師師長李天佑、政委黃克誠、政治部主任舒同從駐地毛居井寫信對客人表示歡迎,并派敵工科長盧仁燦專程送來兩匹上乘馬以示慰問。
斯諾名著《西行漫記》一書四分之一多的篇幅在豫旺堡采寫完成。為了永記與回族群眾的深厚感情,喬治·海德姆在這里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馬海德。
《抗戰(zhàn)之聲》小號手照片即由斯諾攝于豫旺古城東南角城墻上,然后傳至全國。鄧小平、楊尚昆、陳賡、楊勇、宋任窮、程子華、徐海東、孫毅、羅瑞卿、王首道、唐天際、劉華清等紅軍將領(lǐng),都曾在這里指揮并參加了西征戰(zhàn)役。
紅軍西征打擊了馬鴻逵、馬鴻賓勢力;將陜甘革命根據(jù)地擴大為陜甘寧革命根據(jù)地;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實現(xiàn)了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爭取和團結(jié)了東北軍、西北軍,發(fā)展和鞏固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寧夏共建立了6個縣級革命政權(quán),特別是陜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不但培養(yǎng)和造就了馬和福這樣的民族英雄,還成為我國第一個回民自治政府。
紅軍西征紀念碑于2002年5月開工,同年9月竣工。紀念碑總占地面積1公頃,正面題“紅軍西征紀念碑”,是當(dāng)年西征到過豫旺的老紅軍、中共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劉華清題寫。碑身底座寬3.6米,碑身高19.36米,寓意1936年紅軍西征到豫旺堡。碑基座邊長20.2米,寓意2002年建成。設(shè)九級臺階,寓意紅色文化源源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