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日期:2025-03-12
點擊:824
2025年全國兩會的勝利召開,猶如一股強勁的春風,吹遍了天山南北,也激蕩著馬克思主義學院每一名教師的心田。連日來,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多種形式,認真學習領會兩會精神,并結合各自崗位和擔負課程展開熱烈討論。大家紛紛表示,要以兩會精神為指引,立足本職崗位,扎實開展教學工作,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的作用,把“兩會”精神,及時傳達給青年學生。
馬克思主義學院姚鵬:當前教育改革已進入攻堅期,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其核心在于構建縱向貫通、橫向協同的育人體系。通過“理論武裝+實踐育人+網絡育人”三維融合的“大思政課”體系,將“人工智能賦能教育”“云課堂”等創新手段融入教學,使百年大黨精神譜系實現“可觸可感”。在“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歷史進程中,思政課承擔著鑄魂育人的特殊使命,正如李強總理強調的“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教育工作的根本標準”,思政課需以“四個自信”為價值主線,通過“高質量發展”案例對比(如中美科技競爭格局)、民生政策分析(如城鄉居民養老金提升)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從全球視野中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馬克思主義學院任忠明:會議強調了教育在培養高素質人才、推動科技創新和社會進步中的關鍵作用。這使我認識到,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新時代具有更為豐富的內涵。在當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下,學生面臨著各種思潮的沖擊和價值觀的挑戰。我們思政教師要通過深入剖析兩會的主題和精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善惡,培養他們的品德修養和社會公德,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兩會期間涌現出眾多鮮活的案例,如科技創新成果展示、民生改善項目介紹等。這些案例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使抽象的理論變得更加生動具體。例如,在講解創新發展理念時,我可以引入兩會中提到的我國在某一科技領域的重大突破,分析其背后所蘊含的創新思維、創新機制以及創新人才培養等重要因素。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的緊密聯系,提高他們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馬克思主義學院單萬禮: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方面,政府強調了制定實施教育強國建設行動計劃的重要性。作為新時代思政課教師,我們要緊緊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時把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等熱點話題轉化為鮮活的教學素材,真正把道理講進學生心里。如何講?講熱點、講故事、講案例,激發學生興趣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謹記教育的根本任務,堅守教育中最基本的內容,助力實現教育大國向強國的邁進。在數字化浪潮奔涌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丟掉”。“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哪些是教育不能丟掉的“最基本的”?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要思考如何讓中國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活”起來,要組織引導青年學生擁抱祖國大好河山,走進城鄉基層一線,切身感受中國式現代化的輝煌成就,把思政小課堂進一步融入社會大課堂。做好網絡育人要有新方法,加大優質內容供給,努力把有意義的事情講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事情做得有意義。
馬克思主義學院侯連:李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們要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攜手共創民族復興偉業。臺灣地區在聯合國的唯一稱謂就是“中國臺灣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3月7日說的這句話,迅速登上了網友熱搜榜,并引來兩岸民眾大量轉發。臺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過去不是,今后更絕無可能,這是兩岸主流民意的共識。要教育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牢牢把握兩岸關系主導權和主動權,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馬克思主義學院馬蓉:教育,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建成教育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體現了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重視,也為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今年《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25年)》印發,系統部署了全面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毒V要》確立了教育強國建設的主要目標?!暗谝徊健笔堑?027年,教育強國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第二步”是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這是首個以教育強國為主題、以全面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重要任務的國家行動計劃。這就要求我們在實干過程中,必須把謀劃實施《綱要》作為主線,想在前頭,趕在前頭,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行穩致遠。
馬克思主義學院許文瑾:2025年全國兩會作為“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與“十五五”規劃的銜接節點,其熱議話題不僅承載著當下的民生關切與發展方向,更與中國近現代史中的重大變革一脈相承。將這些熱點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堂,既能深化學生對歷史發展規律的理解,又能通過“以史鑒今”增強現實問題的思辨能力。兩會中,“中國智造”成為熱詞,雷軍、周云杰等代表強調科技創新對制造業升級的核心作用。這一議題可回溯至近現代史中的“實業救國”運動與新中國成立后的“四個現代化”目標。例如,晚清洋務運動試圖通過技術引進實現自強,但因體制局限未能成功;而改革開放后“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則為今日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領域的突破奠定了基礎。課堂中可通過對比不同歷史階段的技術自主化路徑,揭示科技創新與國家命運的關系。通過兩會熱點與近現代史的融合教學,學生得以跳出“靜態知識”的框架,理解歷史并非“過去的塵埃”,而是“現實的基因”。例如,“反內卷”政策與1950年代“綜合平衡”經濟思想的對比,可揭示市場經濟中政府調控的邊界與創新。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增強課程的現實感染力,更培養學生在歷史縱深中研判未來趨勢的能力。
馬克思主義學院朱瑩:兩會期間,人工智能(AI)無疑成為了備受矚目的焦點話題。從技術創新到產業應用,從安全治理到人才培養,代表委員們圍繞AI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這些討論不僅反映了AI技術的飛速發展,更讓我們看到了它在未來社會中的巨大潛力和深遠影響。從制造業到醫療、教育、金融等領域,AI正在成為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力量,AI為各行各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特別是在跨境電商、智能制造等領域,技術創新顯著提升了運營效率和用戶體驗。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我對AI技術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我相信,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在科技企業的創新推動下,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AI技術將為中國乃至全球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開啟一個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