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日期:2024-11-14
點擊:731
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寧夏廳,有一幅長3米、寬1米,用楠木作框,精心鐫刻于褐色賀蘭石屏上的氣勢磅礴《清平樂·六盤山》,這是毛主席1961年應寧夏人民的請求親筆書寫的。整幅作品剛柔并濟、揮灑自如。駐足屏前,一幅感天地泣鬼神的革命畫卷順著歷史的長河被緩緩打開……1935年10月,巍峨的六盤山層林盡染,萬里長空雁聲陣陣。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固原青石嘴戰役中痛殲前來堵截的國民黨騎兵團,打通了通往陜北革命根據地的道路,在經歷了無數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后,毛澤東率部翻越長征途中最后一座大山——六盤山。時值仲秋,天高云淡,毛澤東和中央其他領導人一同健步登上六盤山主峰。秋風帶著黃土高原固有的泥土芳香迎面吹來,主席停下腳步,招呼身邊的人員休息一下。他坐在一塊大石頭上,摘下帽子,回頭高興地對身邊的同志說:“這里可觀三省,雄踞要塞,歷來是兵家要地,翻過去我們就快到陜北了!同志們,勝利就在眼前!”塞北的秋天,天空藍得明凈透亮,望著一排排南飛的大雁,回想長征的磨難,展望革命的前途,毛澤東思緒萬千,一首氣勢豪邁的《長征謠》誕生了:“天高云淡,望斷南歸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六盤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風。今日得著長纓,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長征謠》展示了中央紅軍長征金戈鐵馬、風雷激蕩的雄姿,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和其領導的工農紅軍反蔣抗日的決心,成為紅軍戰士奔赴陜北的巨大精神動力。后來,《長征謠》在抗日根據地和八路軍、新四軍中廣為傳唱。
在以后的革命歲月中,《長征謠》幾經易稿完善,到了1957年,以《清平樂·六盤山》為題在《詩刊》創刊時首次公開發表,寧夏的六盤山也因此享譽世界。1959年,為了布置人民大會堂寧夏廳,寧夏回族自治區領導通過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向毛澤東轉達了索要親筆手書的想法。1961年,毛主席在江西廬山召開中央工作會議期間,利用開會之余親筆書寫了《清平樂·六盤山》這首詩詞,并在給董必武的回信中說:“必武同志:遵囑寫了六盤山一詞,如以為可用,請轉付寧夏同志。如不可用,可以再寫。順祝健康!”毛主席手書的《清平樂·六盤山》,充分體現了“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在六盤山精神的鼓舞下,寧夏百萬各族兒女奮力建設美好家園,紅綠六盤已經成為寧夏對外交流、打造文化旅游產業的一張名片,成為推動南部山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強力支撐。(本文來源:《寧夏黨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