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日期:2024-09-05
點擊:3418
一、建設背景
實施“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提升新時代高校黨建和思 想政治工作系統化、精細化水平的重要改革舉措。
二、基本思路
堅持以“黨委領導”強責任、聚合力,以“學工牽頭”強體 系、顯特色,以“教師協同”強支撐、促長效,以“學生參與” 強覆蓋、育自覺,以“黨建引領”強陣地、樹導向,以“社團助力”強載體,以“文化陣地建設”建氛圍,以“輔導員入駐”“領導干部到學生中去”強機制、抓落實。引領學校黨員干部、教職員工踐行“一線規則”,推動校院領導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務力量下沉到一線,著力打造學生黨建前沿陣地、“三全 育人”實踐園地、智慧服務的創新基地、平安校園樣板高地,建設學生一站式服務點,為學校高質量發展實踐路徑,夯實內涵支撐。
三 、領導小組
組長:張學舉 孟兆懷 常務副組長:劉永霞
副組長:劉兆俠 馬玉明 王 偉 張 九 鼎 馬 艷 麗
董衛國 趙桂生
成 員 : 黃 群 李 全 福 張 旭 坤 李 濤 魏 新 宇 孫 瑞 羅 丹 顧 凌 云 姜文龍
各學院主管學生工作的書記或副書記。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黨委學生工作部。
工作職責:
( 一 )負責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學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 設總體目標和方向;
( 二 )“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納入學校重點建設工作,同 規劃、同推進、同監督;
(三)負責“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中重大事務的決策,指 導“一站式”學生社區開展工作;
(四)協調“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的政策支持、隊伍保障和經費支持。
四、建設內容
學校現有17棟學生公寓,已建成王太校區21號樓和26號 樓兩個“一站式”學生社區。但現有“一站式”學生社區數量較 少且內部基礎設施功能有限,無法進一步滿足學生學習、師生交 流、生活服務和活動開展等需求且不能對全體學生進行“全覆蓋” 一站式服務。學校將在現有的兩個“一站式”學生社區基礎上,再增建三個“一站式”學生社區,進一步提升“一站式”學生社區服務質量。針對我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情況,需從以下幾方面進 行提質增效,繼續完善“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
(一)黨建引領
1.加強黨委領導。學校黨委將“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工作 納入年度工作要點,納入校級黨組織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 清單、學校黨委書記第一責任人清單、班子其他成員“一崗雙責” 責任清單。黨委會或校長辦公會每學期至少專題研究一次“一站 式”學生社區建設工作。學校黨委書記、校長作為第一責任人, 帶頭抓“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工作,并明確一名校領導分管具 體建設工作。成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編制“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規劃,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會議,聽取工作匯報、研究重點工作。
2.深化部門協同。牽頭部門職能明確、責任清晰,在學生黨建前沿陣地、三全育人實踐園地、智慧服務創新基地、平安校園樣板高地等建設方面發揮統籌協調、組織推進和管理監督作用。組織部門把“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工作作為夯實高校黨建工作基礎、推進基層黨建工作創新的重要抓手,構建并完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工作機制。強化陣地保障,落實“配強一支隊伍,掛 出一塊牌子,建立一個陣地,形成一套制度”四個一要求,學生社區建設方面任務明確、職責清晰、年度工作有計劃、有重點、 有成效。
3.壓實一線責任。社區一線單位明確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具 體業務負責人,建立職責任務清單。社區一線單位加強社區黨(團) 組織建設,實現黨(團)組織對樓宇、樓層全覆蓋。建立健全學 生黨員教育管理體系,常態化劃分設置社區黨員責任區、黨員先 鋒崗等,強化組織育人功能。
4.筑牢治理根基。落實好“書記信箱”、“校長信箱”制度、 校領導接待日制度、問題投訴制度,完善信息收集反饋機制,全 方位多渠道受理學生的投訴、咨詢、建議以及申訴、舉報,優化 完善“學生反映-集中轉辦-限期反饋-跟蹤問效”的工作閉環, 保障師生訴求處理機制有效運行。
(二)隊伍入住
1.領導干部力量下沉一線。落實《銀川能源學院領導干部“到 學生中去”活動工作方案》,各級領導干部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基層單位,把工作重點放到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上,深入一線聯系學生,體察校情、關注學情、把脈輿情、關愛學生、答疑解惑、解 決問題,推動形成育人合力。學校領導班子成員主動進社區,每學期給學生講思想政治理論課或形勢政策課,平均每周至少1名班子成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1次(確保月月不斷線)。每人聯系一個黨支部、一個學生班級、一個學生宿舍或一個學生社團等。學校建立社區黨建工作聯系點,校院兩級負責同志每學期到所聯系的黨組織(含功能型黨組織)至少參加一次組織生活或主題黨日活動。各級領導干部每學期至少參加一次聯系開展的主題班會、黨團活動、社團活動、宿舍活動等集體活動。學校各級領導干部每學期至少向學校黨委匯報一次聯系學生工作情況,每學期末要將本人開展“到學生中去”活動的書面總結交黨委學生工作部(學生處)備查。同時,學校每學期應圍繞“一站式”學生 社區的管理、服務進行一次專題調研,梳理問題,提出解決的思路和措施。工作推進情況要實現“四個納入”納入年終考核,納入民主生活會對照檢查容,納入基層黨組織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內容,納入干部任用工作重要依據。
2.思政力量扎根一線。建立輔導員入駐學生社區機制,制定 駐樓工作指南,明確社區工作職責要求,安排輔導員在學生社區與學生同吃、同住、同生活,有效實現輔導員與社區學生同場域、 同頻率、同成長。輔導員在社區內常態化與學生開展思想交流和 互動,指導開展各項思政教育活動,參與各類文化藝術體育活動, 全面了解學生思想動態。組織黨政團干部、思政教師等常態化走進學生社區,在學生社區組織開展黨政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師等其他思政隊伍主導的深度交流活動,有效推動解決學生思想問題與促進學生成長相結合。
3.專業力量圍繞一線。選拔有一定工作經歷的優秀專任教師以學業導師、班主任等身份在社區發揮作用,每月與學生“面對面”交流不少于2次,指導學生學業發展、科研訓練、技能實訓、 項目實踐、生涯規劃等。組織學術名家、行業專家等優秀專業師 資,常態化在社區開展主題講座和沙龍分享,引導學生專注專業發展。
4.管理服務聚集一線。全面推行“五個一”幫扶制度,即每 一名幫扶對象、由一名領導干部或黨員教師負責、一個團隊開展工作、一套幫扶方案、一抓到底。完善困難學生的精準幫扶體系, 建立健全學業幫扶隊伍,構建完善的學業支持體系,重點加大對學業困難學生的幫扶力度,提升學業質量。足額配備心理咨詢師, 在社區設立心理輔導站,常態化開展個體輔導和團體輔導,及時有效調適學生心理、化解學生問題。引入學業生涯規劃、就業創業指導等服伍,為學生學業生涯發展提供暖心指導和深度引導。充分發揮后勤人員服務育人作用,結合自身崗位特點,在社區 內為學生做好生活關心和成長引導。
(三)學生參與
1.完善社區學生組織建設。設立社區學生黨組織(含功能型 學生黨小組),按照《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要求,選拔優秀輔導員、骨干教師、優秀學生黨員擔任負責 人。設立社區學生團組織(包括實體型或功能型學生團組織), 按照《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要求,選拔符合條件的青年黨員、優秀團員擔任負責人。建立社區學生自我管理服務組織或學生會服務站(點)等,在社區黨(團) 組織指導下,引導學生自覺參與社區治理建設。引導鼓勵學生社團或志愿服務組織參與社區治理、服務社區建設、服務學生成長發展。
2.豐富社區學生活動體系。完善社區德育活動體系,開展思想道德、政治引領、價值觀念、自我意識、人際關系、社會適應 等方面的活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習 慣。豐富社區智育活動內容,開展創新創業、學科前沿、專業基礎等相關的學術講座、競賽、實踐等活動,引導學生樹立良好學風。健全社區體育活動體系,強化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相結合,引導學生養成良好鍛煉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構筑社 區美育活動體系,開展美育素養提升、藝術實踐活動普及、美育文化營造等活動,增進學生藝術素養。強化社區勞動教育體系, 注重勞動教育學習和勞動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細化社區安全教育體系,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開展網絡安全、財務安全、消防安全等教育活動,提升學生安全意識。
3.健全社區學生評價模式。完善學生參與社區活動、日常治 理的過程性評價辦法,將在學生社區日常表現作為綜合評價的重要方面。積極挖掘、培養和選樹參與社區治理、朋輩教育的學生 典型,發揮榜樣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
4.社區學生“四自”體系有效完善。健全學生參與“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工作體系,形成學生深度參與社區治理的長效機制和典型經驗,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四)文化建設
1.豐富空間文化內涵,結合學生宿舍文化建設年活動實施方案推動主流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科特色文化、創新創業 文化、校園安全文化等有機融入社區文化空間。校團委和各二級學院引導社區學生黨(團)組織開展黨組織生活會、團日活動、交流研討等主題活動,筑牢學生理想信念根基。
2.引導學生會,學生社團組織開展社區文化體育活動,將校 園正能量和活力融入學生社區,通過耳濡目染促使廣大學生走出宿舍,積極參與到學校的各項文體類活動當中,營造健康、陽光、 向上的文化氛圍。
3.依托學生社區網格化組織結構,按照“全面覆蓋,不留死 角,夯實基礎,落實責任,整合聯動,有效防控”的原則,建立起“精細化管理,多元化參與,科學化配置,規范化運行”的“一 站式”學生社區管理工作格局,全面提升“一站式”學生社區管 理水平,維護社區的和諧穩定。
(五)數字賦能
持續加強學生社區內有線網絡、無線網絡等網絡基礎建設,為數字賦能社區提供網絡基礎保障。推進物聯網智能感知終端建設,在學生社區內布設視頻監控等必要的信息采集設備,有效保 障平安社區建設。通過校園信息化建設,學生社區配備相應的自助終端設備,為學生提供自主、便利、快捷的學習生活服務,實現各類數據共享聯通。建設“一站式”學生網上服務平合,為學 生提供“一網通辦”的線上服務,學生可以在社區實現打印、蓋章、簽字、成績查詢等,完善“一站式”學生社區數字化管理應 用,助力社區育人。
(六)條件保障
1.隊伍保障到位。根據實際工作需要,科學配置社區專職崗 位,選優配強社區專職干部隊伍。優化社區育人隊伍結構,明確職責分工和角色定位,推動各方力量下沉到社區一線。
2.空間保障到位。整合空間場域資源,在學生社區設置滿足黨團活動、心理團輔、就業服務、休閑娛樂等基本需求的公共空 間。豐富學生社區公共空間場景體驗,提升公共空間的社交屬性, 打造服務師生線下交流的“第三空間”。
3.經費保障到位。專項設置學生社區建設發展經費,列入學校年度預算計劃并及時劃撥。每年投入資金保障基礎設施運行維 護和基本管理服務工作。
4.機制保障到位。建立清晰高效的各級組織架構、協同機制, 定期會商研判解決各類問題。制定并定期修訂完善“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相關方面規章制度(包括黨建引領、隊伍入駐、學生參與、文化建設、數據賦能、條件保障等),確保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建立健全服務質量監控體系,定期開展滿意度評價,不斷提升各項教育管理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