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日期:2025-03-06
點擊:4290
【政策宣傳】 2025就業政策解讀
問:什么是就業政策?
就業政策是根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和人才培養、市場需求的客觀要求而提出的,是根據各個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任務而制定的。大學生應在國家就業方針和政策原則的范圍內根據個人實際自主擇業。自1993年我國頒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以來,盡管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已經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統包統配階段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自主擇業階段,但不論是在就業制度改革的過渡階段,還是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全面市場化時期,黨和政府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都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支持,并根據各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就業狀況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以緩解就業壓力,引導和幫助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
問:大學生宏觀就業政策綜述:
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2018年11月30日印發了《教育部關于做好2019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教學〔2018〕8 號)(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省級工作部門和各高校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把「穩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地就業。根據《通知》的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拓寬就業領域,著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 (1)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各地各高校要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意見》,落實基層就業學費補償、國家助學貸款代償、考研加分等優惠政策。要繼續配合相關部門組織實施好“特崗計劃”“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基層就業項目,結合地方實際適當擴大地方基層項目的實施規模。要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引導畢業生到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等領域就業創業。要發揮服務業最大就業容納器的重要作用,鼓勵畢業生到文化創意、健康養老、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領域就業、創業。鼓勵高校畢業生到社會組織就業。 (2)促進畢業生到中小微企業就業。各地各高校要鼓勵和促進高校畢業生到實體經濟就業,充分發揮中小微企業吸納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作用。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落實小微企業吸納畢業生的社保補貼、培訓補貼、降稅減費等優惠政策。要加強與中小微企業溝通聯系,廣泛收集中小微企業招聘信息,積極組織中小微企業進校園招聘,進一步辦好全國中小企業網上百日招聘等活動。 (3)服務國家戰略開拓就業崗位。各地各高校要主動對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要,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雄安新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南自貿試驗區建設等,引導畢業生到重點地區、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就業。要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鼓勵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就業創業。要加大對“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的教育脫貧攻堅力度,結合實際制定激勵政策,引導畢業生到貧困地區就業創業。
2、推動雙創升級,著力促進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
(1)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各地各高校要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把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課程納入高校必修課體系,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開展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奮斗精神。 (2)落實完善創新創業優惠政策。各地要配合有關部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落實稅費減免、創業擔保貸款、創業培訓補貼等優惠政策。各高校要按照《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要求,進一步細化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彈性學制管理、保留學籍休學創業、支持創新創業學生復學后轉入相關專業學習等政策,允許學生用創業成果申請學位論文答辯 (3)加大創新創業場地和資金扶持力度。各地各高校要加強大學科技園、創業孵化基地等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場地支持。各高校要積極推動各類研究基地、實驗室、儀器設備等教學資源向創新創業學生開放。有條件的地區要積極推進設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基金,高校要通過政府支持、學校自設、校外合作、風險投資等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
3、強化服務保障,著力提高就業創業指導服務水平
(1)健全精準信息服務機制。加強部省校三級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畢業生求職和用人單位需求數據庫,運用大數據技術實現供需智能匹配,為畢業生精準推送政策、崗位和指導。要進一步發揮校園招聘市場的主體作用,鼓勵組織分層次、分類別、分行業的校園招聘活動,支持舉辦區域性、行業性聯合招聘活動。高校舉辦的大型校園招聘活動要向其他高校有組織開放。做好在內地高校就讀的港澳畢業生以及在祖國大陸高校就讀的臺灣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工作。 (2)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各地各高校要加強高校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對低年級學生著重進行職業生涯啟蒙,對高年級學生著重提升職業素質和求職技能。要結合就業形勢和畢業生特點,幫助畢業生調整就業預期,找準職業定位。要多方搭建社會實踐、實習實訓、職業體驗等實踐平臺,增強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鼓勵學生在取得畢業證書的同時考取行業企業認可度高的多種類型的培訓(或認證)證書。 (3)強化就業困難群體幫扶。各地各高校要準確掌握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少數民族、身體殘疾等畢業生情況,建立幫扶臺賬,做到分類幫扶、精準發力。高校要建立校院領導、專業教師、輔導員等全員參與的“一對一”精準幫扶機制。充分挖掘校友、行業企業等社會資源,優先為困難群體推薦崗位。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爭取專項資金,開展就業困難畢業生專項培訓,提高其就業能力。要配合有關部門落實好求職創業補貼政策,做好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的信息銜接和服務接續工作。
小結:
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與國家的發展緊密相連。當大學生的就業觀與國家的發展需求相契合時,便能夠形成共振效應,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1.大學生的就業選擇與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密切相關,要關注國家發展戰略和行業需求。 (1)了解國家發展戰略:關注國家的發展方向和重點產業,選擇與國家戰略相契合的領域和行業,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2)關注行業需求和趨勢:了解所學專業或感興趣行業的就業前景和發展趨勢,選擇有潛力和前景的職業方向。 2.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于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1)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大學生應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了解社會需求和行業發展狀況。通過參與志愿服務、社會調查等活動,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2)加強自身學習,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勇于創新創業。大學生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勇于嘗試新的領域和模式。 3.提升就業競爭能力,合理規劃職業生涯。 要根據個人自身的能力特征、興趣愛好、個人性格和氣質類型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合理地正確地認識自己和評價自我,同時,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深入分析我國當前的就業政策,就業形勢,就業環境,對整體社會要有長遠的認識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