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尋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的融合路徑,2025年6月9日下午,由銀川能源學院不同專業學生組成的麻繩理工小隊在商學院前往位于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四村的麻繩非遺傳承基地展開探訪活動,見證了麻繩非遺技藝為鄉村老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開辟就業新途徑的生動實踐。
在基地明亮的工作室內,麻繩理工小隊看到鄉村老人專注編織麻繩的場景——一位頭戴頭巾的阿姨正靈活穿梭手中的麻繩,身旁孩童安靜相伴,傳統技藝在日常里傳承延續。這是麻繩非遺基地的真實寫照,在這里,非遺傳承與弱勢群體就業幫扶深度融合。
團隊與基地負責人虎翠霞老師、非遺傳承人丁玉鳳師傅交流了解到,麻繩編織技藝歷史悠久,過去多為家庭手作。如今,基地通過優化流程、定制培訓,讓行動相對便利的老人、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殘疾人,能憑借耐心與細致,掌握這門傳統手藝。目前,該村已有30位老人、殘疾人在此實現靈活就業,人均月增收達1500元,既增添家庭收入,也讓他們在參與中獲得價值感。
采訪中,正在編織的阿姨分享:“年紀大了出去打工沒人要,在這編麻繩,能掙錢還能和老姐妹嘮嗑,心里暖乎乎的!” 基地里的殘疾人師傅也感慨,“靠手藝吃飯,讓我覺得自己并不‘沒用’,日子有奔頭了。” 這些質樸話語,讓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非遺賦能就業的溫度。
虎翠霞老師帶麻繩理工小隊參觀非遺工坊展廳親身感受傳統技藝的精巧。團隊成員表示,此次調研,不僅見證非遺傳承的創新實踐,更看到鄉村弱勢群體就業的新可能。后續將通過校園宣傳、新媒體推廣等,助力基地拓寬產品銷路,讓更多人關注非遺助力就業的溫暖故事,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此次探訪,是我校學子踐行“非遺傳承+社會服務”實踐的縮影。未來,學校將持續鼓勵學生深入基層,挖掘非遺助力鄉村發展的多元路徑,讓青春力量與非遺傳承同頻共振,繪就鄉村共富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