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校園,一位身著白紫相間上衣與淺藍牛仔褲,肩背雙肩包的青年,手持盲杖,步履輕盈而堅定。從29號樓出發,繞過幾個溫馨的轉角,直至圖書館,抬腿,邁上臺階,一系列動作流暢自然。這一幕,在銀川能源學院的師生眼中,見證了這位特別大學生三年來的不懈追求與成長。
楊文舉,銀川能源學院首位且唯一的視障大學生,生于寧夏西吉縣吉強鎮,自幼雙目失明。6歲時吵著要上學,父母為了他舉家搬遷,父親做搬運工、母親在餐館打工,楊文舉進入特殊教育學校學習。
12年苦讀,楊文舉立志和正常孩子一樣上大學,放棄已被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專業錄取的機會,勇敢地踏上普通高考的征途,如愿收到銀川能源學院錄取通知書。2022年金秋,他懷揣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與忐忑,踏入了這所充滿活力的高等學府。
校園的路雖長且寬,但對楊文舉而言,每一步都充滿了探索的樂趣與成長的喜悅。在志愿者的陪伴下,他逐漸熟悉了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將教學樓、圖書館、宿舍的位置深深烙印在心中。如今,他已能在校園內自如行走,盲杖成了他探索世界的鑰匙,引領著他不斷前行。
每天清晨6:30,當第一縷陽光穿過白楊樹葉,楊文舉的盲杖就會在宿舍樓前的水泥路上敲出清脆的節奏。三個月,他記住了從宿舍到圖書館的37個轉彎,每個轉角都留下了他反復練習時與志愿者共同標記的觸覺記號——這些用熱熔膠制作的凸起圓點,這些圓點成了他心中的“星光路標”。
課堂上,當老師講到“落霞與孤鶩齊飛”時,他會舉手詢問:“老師,晚霞的溫度是不是和朝霞不同?我用手掌感受過,朝霞的風更清涼。”這番充滿詩意的提問,讓全班同學第一次學會用觸覺“看”世界。
每周三中午,同學們都會發現楊文舉的餐盤里多出一塊拔絲紅薯——這是他通過128次詢問不同窗口、用指尖感受餐盤溫度變化后,終于找到的最愛。現在食堂阿姨總會特意為他多留一份:“那孩子笑起來甜得跟紅薯似的。”
在校園朗誦比賽上,他改編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讓評委落淚。當宣布獲得二等獎時,他輕聲問身旁同學:“現在大家是不是都站著鼓掌?我聽到好多衣服摩擦的聲音。”這個細節被校媒通訊員記錄下來,成為當年最動人的校園新聞。
有一次,在和班上同學討論視障人士就業問題時,一名同學無意間使用了“正常人”和“視障者”的對比。楊文舉溫和地糾正道:“我們一般不說‘正常人’,而是用‘明眼人’這個詞。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的挑戰和困難,生病或殘缺都是正常的,我們應該學會尊重每個人的差異。”這番話讓在場同學都深受觸動,也讓他們對楊文舉有了更深的認識和尊重。
正如2022年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為他頒發“正能量勵志學子追夢獎學金”的頒獎詞所寫:“命運不公,卻奈何不了一顆永不言棄的心!一次次迎難而上,一次次挑戰自我,在愛的庇護下,少年走出了一條獨一無二的人生路,為類似境遇的孩子們拓展了夢想的邊界。”楊文舉只是萬千大學生中的一員,一個在困境中努力綻放的普通青年,卻用自己的故事激勵著每個人勇敢追夢、不懈奮斗。(通訊 王海花 閆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