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親愛的社會工作2301班全體同學:
當你們展開這封信時,或許會憶起五月槐花飄香的校園,回想起自己初入社工專業時的那份忐忑與期待。這篇文字由一位資深社工傾心撰寫,字里行間流淌著對生命最深沉的敬畏與熱愛。
信中不僅記錄了實訓見聞,更呈現了一堂深刻的生命教育課。精裝房與平房的對比、生存夾縫中的堅韌生命姿態,揭示了社會工作的本質——不是居高臨下的施舍,而是以平等姿態見證生命的堅韌。記錄老人布滿裂口的手掌、民間流傳的史詩,是在觸摸時代的真實脈動。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微光”意象,如晾曬童裝的母親、擦拭窗臺積灰的年輕人,這些在塵埃中堅守尊嚴的瞬間,提醒我們:真誠與溫暖是社工最寶貴的工具。
愿這封信成為你們專業道路上的星火。當未來面對專業困惑時,請銘記槐花飄香時節收到的這份囑托;當你們在助人實踐中感到疲憊時,請重溫那些在塵埃中依然閃耀尊嚴的微光。社會工作絕非冷冰冰的技術操作,而是一場以生命溫暖生命的修行。期待你們在未來的專業實踐中,既能洞見生存的褶皺,也能發現生命的星河。
社會工作全體教師
2025年5月10日
從家門到心門:社工路上的星光與塵埃
親愛的同學們:
當立夏的風裹挾著槐花香掠過樓宇間的縫隙,當你們攥著調查表跟在網格員身后局促地挪動腳步,當緊張讓你們敲門的手懸在半空又放下,我忽然明白:社工專業的精髓不在驚天動地的壯舉,而在俯身傾聽時顫動的睫毛,遞出那碗面時指尖的溫度,以及記錄表上工整字跡里藏著的牽掛。這些細微光亮,正編織著人間最溫暖的星河。
我們叩開的門扉后,藏著人間最真實的褶皺。有貼著瓷磚的精裝房,也有水泥裸露的平房;聞過窗明幾凈的茉莉香,也忍過令人窒息的霉腐味。最令人震顫的,是那些在生存夾縫中依然綻放的生命姿態。失去丈夫和兒子卻堅持三十年還債的老奶奶,皺紋里刻著比法律條文更深刻的誠信;守著精神疾病親人二十載的父親,用布滿裂口的手掌擦拭全家唯一的全家福;孫兒溺亡后依然每天晾曬童裝的老母親,讓褪色的衣裳在風里飄成招魂的幡........苦難沒有讓心靈生銹,反而磨出了最動人的光澤。
你們也遇見過讓人困惑的鏡像。有人住在瓷磚锃亮的屋里卻任垃圾堆積成山,有人四肢健全卻把生存希望全盤寄托于他人。但正是這些參差的對照,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真正的助人不是單方面的施與,而是喚醒沉睡的生命力。就像那個總說“等社區派人”的年輕人,當我們輕輕擦去他窗臺的積灰,陽光透進來的瞬間,他眼里閃過久違的羞赧——這或許就是改變的起點。
你們用筆記本接住的不僅是故事,更是時代的切片。貼著膏藥標記的賬本、攢著過期藥盒的抽屜、反復摩挲的舊照片,都在訴說著未被主流敘事收錄的民間史詩。你們蹲在泥地上記錄的身影,紅著眼眶卻依然溫柔提問的模樣,讓我看見荊棘叢中綻放的社工之心,正以稚嫩卻堅定的姿態生長。
這次實訓最珍貴的啟示,是讓我們觸摸到知識的溫度。目睹文化貧困如何成為精神枷鎖,才真正理解教育為何是穿透黑暗的光——它不僅教人謀生,更賦予解構苦難的智慧。那位獨居老人攥住你們手說的“大學生就是不一樣”,何嘗不是對知識改變命運最樸素的信仰?
愿我們永遠記得這些瞬間。那雙唯一的拖鞋所啟示的“歸屬”,智力障礙少年踮腳遞來的溫水,癱瘓母親床頭疊得齊整的被褥,精神疾病患者對著舊玩具的粲然一笑,這些在塵埃中依然保持尊嚴的微光,終將在我們心中匯成永不熄滅的星河,也讓我們懂得真正的貧窮從不是物質匱乏,而是被世界遺忘的孤獨。
未來的日子里,無論你們走向何方,請記得永遠有位社工老師,為你們保留著熱茶與傾聽的耳朵。因為我們共同相信:每個靈魂都值得被溫柔叩問,每段人生都該有尊嚴的回聲。
此致
以生命溫暖生命的晨昏
與你們共繪星河的人
文法學院
2025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