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地方性、應用型”辦學定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主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高校的主要職能之一。銀川能源學院全面貫徹落實關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決策部署,為自治區“六新六特六優+N”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支撐,解決好人才培養過程中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之間不協調問題,努力構建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發展格局,強化企業重要主體作用,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促進產教供需雙向對接。
學校按照“需求導向、質量優先、特色發展”的原則建設專業,重點支持符合服務面向定位、具有一定辦學優勢的專業,推動實施“就業-專業設置-招生”聯動機制,專業結構實現了向“產業需求”轉變。2021年9月成立能源電力產業學院,產業學院緊緊對接自治區“六新”產業,聚焦清潔能源、電力生產等行業對能源電力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產業學院現有能源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智能電網信息工程三個本科專業1500余名學生,專業涵蓋電力生產、輸電、變電、配電及用電全過程,在建設過程中持續促進教學內容與產業技術發展銜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融合,不斷助力產業學院高質量發展,具體措施及主要成效如下:
一、通過“校企協同”構建“一核心四平臺五融合”人才培養新體系,以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與創新能力為核心,搭建“校內產學研用平臺、校外實踐教學平臺、學科競賽與考證平臺、雙創教育平臺”,實現“專業課程、綜合實踐、校外實習、雙創教育、學科競賽”之間的融合,促進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通過“內培外聘”建設高水平師資團隊,近三年選派專職教師50余人次下企業鍛煉,現被學校認定雙師型教師30余人,選聘企業技術骨干40余人為企業導師,其中高級職稱以上人員占比達60%,共同開展師資交流、研討、培訓等業務,打造雙師雙能型的高水平教學團隊。
三、通過“校企聯合”開展高質量教學活動,通過“引進來、帶出去”引導企業深度參與到人才培養全過程,“引”企業專家進校園進課堂,進校園開展專業技術講座,進課堂講授《單元機組集控運行》《生產安全》等實踐性強的課程;“帶”學生赴企業現場開展專業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等實踐教學活動,近三年有3000余人次學生赴企業開展各類實踐教學,開闊了學生的專業視野、拓寬了專業寬度、強化了專業深度、提升了實踐與創新能力的高度;同時,校企教師團隊共同參加教學競賽,今年7月首次參加第四屆寧夏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產教融合賽道賽事獲三等獎的優異成績。
四、通過“引企入教”打造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主動與企業建立常態化合作,積極搭建校外實踐平臺,將企業技術和生產流程引入教學過程,構建基于產業發展和創新需求的校外實踐教學環境。目前與國能寧夏大壩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北京京能寧東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等10余家企業建立校外教學實踐基地,融合20余家有穩定就業關系的企業,助力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提升與未來就業。
五、通過“資源整合”搭建校內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根據能源電力行業的特殊性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需求,整合企業資源,在校內建成了先進的新能源發電、風光互補、光伏制儲氫、可再生能源微電網、100KWp分布式光儲充快充站等新能源“產學研用”一體化實驗實訓平臺;建成了135MW循環流化床、300MW/600MW/1000MW火力發電、220KV變電站、風力發電、大型燃煤三維發電機組等能源電力一體式虛擬仿真平臺,涵蓋了“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等環節,涵蓋了多種類、多型號、多容量的發電方式,設備可進行三維直視及結構拆解,彌補了企業設備無法拆解及安全防護無法深入了解的弊端,為師生在校內深入開展實踐教學、科學研究等創造了有力條件。
六、通過“校企共建”促進學科專業高質量發展,聘請企業行業專家為專業建設指導會委員,開展專業建設研討、專業評估等活動,深化專業內涵建設,推動各專業高質量發展。目前,企業專家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占比達60%,能源與動力工程為自治區重點建設專業、熱能工程為自治區重點建設學科,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為自治區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近三年,獲批立項寧夏現代產業學院專項課題《基于能源電力產業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新模式》研究項目,獲批立項自治區本科高校產學研合作協同育人《分布式光伏發電實踐基地建設》項目,獲批寧夏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教師指導學生首次參加“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獲全國總決賽二等獎和三等獎各一項的優異成績,實現該賽項獲獎零的突破,獲批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0余項。近三年來學生就業率較高,2022年就業率95.7%,2023年就業率93.6%,2024年截至6月初就業率達到85%,高質量(國企事業單位)就業的比例穩步升高,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分別為10%,24%,33%(作者系銀川能源學院電力學院副院長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