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川能源學院,像王佳瑤一樣,通過職業教育蓄力未來發展的學生越來越多。2024學年,學校高職招收中職生入學占比20%,本科招收高職生入學占比30%,職業教育吸引力越來越強。”校長助理趙桂生介紹說。趙桂生對學校職普融通培養出來的高才生如數家珍。畢業于銀川能源學院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張軍,被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工程系錄取為博士研究生;畢業于銀川能源學院土木工程專業的李星,被四川大學錄取為博士研究生。有些學生從高職起就在銀川能源學院學習,堅持升學讀完本科,再到國內、國際高校就讀碩士、博士研究生,如今,像他們一樣被985等知名高校錄取的博士研究生有10多名。
“學校注重一個‘鏈’子,將中職、高職、本科教育一體貫通,為本科生架設通向碩士、博士的升學通道。這得益于銀川能源學院舉辦者希望教育產業集團旗下有中職教育、高職教育、本科教育、國際碩博教育的得天獨厚優勢。寧夏教育主管單位支持銀川能源學院面向中職生、高職生通過‘單招’‘專升本’等國家升學考試形式招收本科生,舉辦者通過減免部分學費支持銀川能源學院學生和職工通過國際升學渠道,在馬來西亞英迪國際大學、 泰國西那瓦大學、白俄羅斯私立管理與創業學院等10多家合作辦學國際高校就讀碩士、博士研究生。讓不同性格稟賦、不同興趣特長、不同素質潛力的學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長需要的教育,實現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高度統一。”學校副校長董衛國介紹說。他表示,學校踐行“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即“錨定一個目標”,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把學校辦成特色鮮明的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高校;“筑牢兩個堅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著眼三個立足”,立足于民族地區辦學,立足于內涵發展,立足于人才培養質量提高;“聚焦四個重點”,加強專業建設,夯實師資隊伍,強化規范管理,確保經費投入和條件保障,牢牢把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定位,目前已經建成職普融通教育體系。
特別是近幾年,學校采取措施,激勵學生向好向高發展。一方面及時調整專業招生計劃和發展方向,對6個就業前景不理想和不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暫停招生,2個專業隔年招生,新設6個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另一方面,給予專升本學生與普通四年全日制本科生同等待遇,畢業時可取得本科學歷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為學生提供便捷的升學渠道,鼓勵學生參加“專升本”考試,并且提供從專科到本科的升學方案,讓學生可以更順利地完成學業,更快地適應社會需求,能夠在未來職場上站穩腳跟。
“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于我的母校支持我參加各種競技類比賽,提前讓我們進入項目組、課題組,給我提供了一個充滿活力和激勵的學習環境。”被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工程系錄取為博士研究生的張軍,對母校在“融”字上的努力記憶猶新,他介紹說,早在學校他就考取5項國家級技能證書,榮獲國家級獎項5項,區級獎項6項,校級獎項40項。為他成功研發枸杞真空脈動干燥裝置,最大限度保留枸杞的品質與營養成分,降低干燥能耗,改善了干燥效率,服務寧夏特色產業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學校充分發揮辦學主體的作用,凝聚政、行、企、校工作合力,扎根區域、融入產業,以多元辦學塑造產教融合新形態,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結合的‘緊密度’、與行業發展需要的‘適配度’,為通過職普融通升學的學生架設不斷提高學歷層次的‘立交橋’。”二級學院商學院院長劉向陽介紹說,學校聯名校以偕行,結大企而合唱。先后與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委會、北京華晟經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鄂爾多斯電冶集團等23家企業合作共建“物聯網與大數據、數智財經、能源化學、智能制造、能源電力、土木建筑技術”6個現代產業學院,合作開展《基于IPV6、WBIOT通訊和電子鼻技術的園區網格化異氣味監測智慧管理系統研制》《基于5G、電力載波通訊的電梯運行數據直采和機器視覺診斷的電梯安全運行在線檢驗檢測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的項目研究,其中《“深度融合、協同育人”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實踐》《基于“產教研融合、立體互通、強化工程”土木建筑類實踐性課程群教學模式與課程體系創新》獲寧夏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學校與馬來西亞英迪國際大學、臺灣輔英科技大學等14所國境外高校建立合作關系,與武漢大學、福州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寧夏師范大學等國內知名學校先后簽訂了合作協議和備忘錄,開展學生訪學、學歷生培養等方面的合作,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