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是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神奇土地。銀川能源學院就坐落在這片被賀蘭山守著、黃河繞著、萬里長城護著的紅色熱土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從1999 年初創的銀川大學,到2004年的銀川科技職業學院,2012 年的銀川能源學院,再到升格為普通本科院校,獲學士學位授予權,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教師隊伍建設為基礎,以學科專業建設為抓手,以完善治理體系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為保障,在全力推進高水平應用創新型大學建設中,用“奮進之筆”書寫教育高質量發展。學校先后榮獲第四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優秀獎、全國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實訓基地建設獎、全國無償獻血促進獎、寧夏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服務銀川經濟建設特別貢獻獎、銀川市文明校園等榮譽稱號,建設發展成果被人民網、新華網、央視新聞客戶端、光明日報網、中國日報網、中國新聞網、學習強國寧夏頻道和《中國教育報》《寧夏日報》等媒體廣泛報道,用25載的日積月累換來學校辦學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的日新月異。
定位:擇高而立 向遠而行
乘篳路以開張,秉初心而砥礪。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規律,落實教育高質量發展目標,實施“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的發展戰略,踐行“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即“錨定一個目標”,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把學校辦成特色鮮明的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高校;“筑牢兩個堅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著眼三個立足”,立足于民族地區辦學,立足于內涵發展,立足于人才培養質量提高;“聚焦四個重點”,加強專業建設,夯實師資隊伍,強化規范管理,確保經費投入和條件保障,著力培養應用型辦學特色,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優良的校園環境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關系到學校戰略目標的實現。學校首先完善辦學基礎條件,構建環境優美、功能布局合理、文化氛圍濃厚,適合師生學習、生活的美好校園,支撐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籌謀建設智慧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教育服務供給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支持教學單位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逐步實現信息化教與學習應用師生全覆蓋。僅2021至2023年度,投入17570萬元,新建(擴建)了66 個實驗室(新增面積 2500 余平方米),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 2000余臺套(3200 余萬元),新增紙質圖書 26萬余冊,改建2棟樓的多媒體教室,新建改建5棟學生宿舍樓。現有王太校區、濱河校區兩個校區和閩寧培訓中心、鶴泉湖實訓中心。校園占地面積91.68萬平方米,校舍總建筑面積40.90萬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23.39萬平方米;實驗實訓室193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0410.92萬元;有寧夏單體面積最大的圖書館;有全日制在校學生近1.5萬人;有教師940多人,其中 “雙師型”教師197人,獲批自治區級教學研究團隊6個,校級教學科研團隊30個,二級學院(部)13個。建校至今,學校已累計為國家培養畢業生6萬余名。
立校之本,首推質量。學校唯實以求,唯新必獎,堅持高質量發展,牢固樹立“辦學以教師為本,教學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保障教學中心地位。定期召開教育教學工作會,研究教學工作;深入教學第一線調查研究,解決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每位校領導聯系1到2個二級學院,參與調研、教學檢查、聽課評教、實驗室建設論證、人才培養方案研討、教學能力競賽等教學活動,及時了解教學動態,加強對教學工作的指導。僅2024學年,學校共召開教學檢查會、聽課評教會等各種教學工作會近百次,形成人人重視教學的良好氛圍。學校引導各服務管理部門,牢固樹立服務師生的理念,主動服務教學。人事部門在薪酬福利、定崗定編、考核評價和職稱評聘等工作中向教師和教學傾斜;財務部門在預算管理中優先考慮和滿足教學需求;學生部門堅持帶領輔導員開展常規教學紀律巡查,配合任課教師抓課堂教學紀律;科研部門建立相關獎勵制度,表彰教師的優秀教科研成果,科研反哺教學;圖書館主動延長開館時間,為師生提供圖書資料、數據庫檢索和數據查詢業務;資產與后勤管理部門定期對實驗室和教室的設施設備檢查維修,各項資源優先保障教學等,學校自上而下樹立了為教學服務、為師生服務、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的觀念和意識。學校還打造教學質量監控長效機制,努力踐行高質量發展。一是構建“三三四”質保體系,提高教學質量。實施三級教學管理、三個過程控制、四個環節支撐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二是強化制度建設,提升教學管理質量。先后出臺了《銀川能源學院“十四五”信息化建設規劃》《銀川能源學院“十四五”學科專業建設規劃》等近百項規章制度。三是深化課程督導,推進課程質量建設。按照“合格課程、優質課程、一流課程”三個層次推進課程建設,開展課程評估、課堂教學技能競賽、說課大賽、微課大賽、課程示范觀摩、教案評選等系列活動,全面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堅持每月教學質量監控簡報,反映問題和形成典型案例。嚴格落實領導聽課、督導聽課、同行聽課等聽課評價制度,開展四級專項“聽課月”“校級教學督導與青年教師座談會”等活動,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水平,近三年,學校獲批自治區級一流課程 46 門。四是以賽促學,爭奪單項冠軍,與高手過招提質量。學校每年組織數百名學生和教師參加國家級、省部級行業企業等各級各類競賽活動,近三年,累計獲得省部級以上各級各類學科技能競賽獎 243 項。
星光不負趕路人,江河眷顧奮楫者。兩年來,學生公共課程考試及格率保持在95%以上,專業基礎課程考試及格率保持在95%以上,專業課程考試及格率保持在97%以上,招生生源地擴大到13個省份,錄取分數線逐年提高。畢業生就業工作取得好成績,2021年學校榮獲寧夏回族自治區就業二等獎,2022年、2023年學校連續榮獲寧夏回族自治區就業一等獎。2024年就業率達95.03%。第三方社會調查表明,用人單位對2023屆畢業生總體滿意度為98.04%,對學校的人才培養的滿意度為96.43%、對就業服務的滿意度為100%。學校對2018屆畢業生5年內培養目標達成度進行跟蹤評價,94.4%的畢業生認為自身能力素質與培養目標要求的能力素質相符合,92.84%的畢業生對自身職業發展歷程感到滿意,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專業:學科相融 知行共生
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催生出人才培養新需求。學校按照“需求導向、質量優先、特色發展”的原則建設專業,聯名校以偕行,結大企而合唱。分“培育專業、重點專業”推進專業建設,以自治區級優勢特色專業、重點(培育)建設專業為抓手,加強專業培育建設。學校以工學為主,工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等多學科發展,重點建設化工、電氣、機械、能源動力類專業,統籌建設土木、經濟學、計算機類專業。開設本科專業29個,涵蓋工學、管理學等8個學科門類。有自治區級優勢特色學科1個、重點學科1個、優勢特色專業1個、重點(培育)建設專業3個、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示范專業5個、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2個,2024年新獲批1個自治區級產業學院。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突破口,聚焦寧夏和周邊省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制定了《銀川能源學院“十四五”事業發展規劃》《銀川能源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管理辦法》《銀川能源學院主動服務寧夏經濟社會發展方案》《銀川能源學院產學研合作教育實施意見》《專業建設管理辦法》《一流專業建設方案》等制度和實施方案,與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委會、北京華晟經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鄂爾多斯電冶集團等23家企業合作共建“物聯網與大數據、數智財經、能源化學、智能制造、能源電力、土木建筑技術”6個校級現代產業學院合作開展《基于IPV6、WBIOT通訊和電子鼻技術的園區網格化異氣味監測智慧管理系統研制》《基于5G、電力載波通訊的電梯運行數據直采和機器視覺診斷的電梯安全運行在線檢驗檢測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的項目研究,其中《“深度融合、協同育人”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實踐》《基于“產教研融合、立體互通、強化工程”土木建筑類實踐性課程群教學模式與課程體系創新》獲寧夏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與馬來西亞英迪國際大學、 泰國西那瓦大學、白俄羅斯私立管理與創業學院、臺灣輔英科技大學和福州大學等國際國內名校建立合作關系,先后簽訂了合作協議和備忘錄,開展學生訪學、學歷生培養等方面的合作。學校緊緊圍繞學科專業建設需要,制定了《銀川能源學院教學團隊建設管理辦法》《銀川能源學院專業帶頭人管理辦法》《銀川能源學院師資培養實施辦法》《銀川能源學院高層次人才引進暫行辦法》《銀川能源學院教學名師管理辦法》等制度,通過搭建平臺、政策支持、經費保障,為學科專業發展扶持和培養了一批基礎較好的教學團隊和專業骨干,高層次人才引育取得新突破。
師資:引培并舉 提檔升級
事業是磁鐵石,平臺是梧桐樹。學校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教育事業發展第一資源的理念,推進“人才強校”戰略,按照“內培外引,以專為主”的工作思路,修訂《銀川能源學院高層次人才引進實施辦法》,積極通過多種方式廣招優秀人才。通過提供安家補貼、科研啟動經費及相關配套支持政策,加大引進博士等高層次人才;通過低職高聘及相關配套支持政策,重點引進企業優秀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鼓勵中青年教師通過攻讀學位、培訓進修等方式提高學歷層次和專業水平;安排教師到企業鍛煉提高實踐能力等,使教師隊伍的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和雙師型結構不斷改善。實施“教師全方位培訓計劃”“教師實踐能力提升計劃”“教學名師培育計劃”“教學團隊建設計劃”,構建 “崗前培訓、全員培訓、分類培訓”多元培訓體系,不斷增強對優秀人才的培養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按照以提高專業能力與教學能力相結合,以專業研修與企業實踐相結合,以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結合的教師培養培訓思路,進行分類型、有重點的培訓,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取得了新成效。制定《銀川能源學院加快師資隊伍建設實施方案》《銀川能源學院師資培養管理辦法》等,加快師資建設步伐。修訂《銀川能源學院科研項目工作實施方案》《銀川能源學院科研獎勵實施方案》等制度,設立“ 十佳科研工作者”獎、“優秀科研團隊”獎等獎項,鼓勵教師積極投身科學研究,打造引才匯智“ 強磁場”。向國內擴大招聘范圍,加大招聘頻次。立項建設教學科研團隊32個,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5000多萬元,擴建和優化實驗實訓場總面積達3.1萬平方米,新增紙質圖書近30多萬冊,購買中國知網電子期刊資源庫,為開展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條件保障。連續2次上調教職工工資待遇和相關福利補貼,使教職工工資在原工資基礎上每月整體上調近40萬,年增長775萬元以上。每年開展為教職工過生日,獎勵工作滿10年、15年、20年的教職工上150多名,看望慰問困難職工、老教授,開展座談會了解教職工的心聲。學校還配齊配全交通、午餐費及教學等各項設施,保證教師工作生活兩不誤。學校自有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博學位的占比達到77.33%,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比達到20.96%,外聘教師具有高級職稱占比59.68%,等等措施,培養了一批為人師表、敬業愛崗、治學嚴謹、學風端正、教學效果好的教師隊伍,使之成為青年教師的學習楷模。
德育:內外兼修 行雅品正
用思政的“鹽”,講真理的“味”。學校把各方面的優勢資源和立德樹人的目標緊密對接起來,不斷豐富創新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和師德師風建設的實踐路徑,持續開展“師德師風專題培訓”,進行“教書育人楷模”、“優秀教師”、教書育人楷模評選活動,“師德標兵”評選 “師德師風考核” “‘ 大先生’培育““校園文化提能增效” “幸福職業人 ” “ 小我融入大我 ”等一系列師德師風建設活動,引導教師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教科研活動,加快構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高質量推進“三全育人”,推進“時代新人”鑄魂工程落地見效。利用教師節等重大節日慶典,舉辦儀式和表彰活動,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激發教師立德樹人、為人師表、愛崗敬業的榮譽感和責任感。近三年,培育創建了4個全區教育系統五星級基層黨組織,20余名教師獲評自治區級優秀黨員、先進教育工作者、教學名師、青年拔尖人才。完善校院兩級黨校培訓體系,切實加強青年大學生入黨啟蒙教育、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發展對象培訓、預備黨員和黨員培訓,不斷強化學生思想理論武裝。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的二十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等重大活動和重要時間節點,廣泛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依托主題黨團日、新生教育、師生講黨課、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面向全體師生,開展多形式、分層次、全覆蓋的愛國主義教育、黨史黨情教育等,引導學生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三年來,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的學生4594人。通過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國家安全教育、毒品預防教育、法治教育等主題教育活動,使學生愛黨愛國、誠實守信、遵紀守法、民族團結的自覺性逐漸提高;通過開展常態化表彰青年組織、優秀共青團干部、優秀共青團員等活動,發揮先進典型示范引領作用;通過組織迎新季、畢業季、感恩季系列活動、“文明大學生”評比、“文明宿舍”評比等活動,使學生感恩奉獻、文明素養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奉獻社會、志愿者服務等活動。三年來,學校共組建17個志愿服務組織,建立50個志愿服務基地,全體團員成為注冊志愿者,積極開展校園保潔、社區服務、義務支教等形式多樣的志愿活動。三年來,校團委引領廣大團員青年積極投身志愿服務活動506場次,招募、調動各類活動志愿者13130人次,累計志愿服務時長8.7萬小時,參與公益獻血3085人次,總計無償獻血量達1113149ml,多次獲得寧夏血液中心表彰并贈送牌匾贊揚。“青春筑夢 益暖銀能”社區行動在2023年全區志愿服務項目競賽榮獲一等獎,5支團隊分別入選全國志愿服務項目和千支大學生志愿宣講團。學生中成立了169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小組,學校榮獲2023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和微電影展示比賽優秀組織獎、2023年全國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單位。桃李爭妍,不負芳華。德技并修,增強了社會對學校學生的認可度。根據第三方報告顯示,用人單位對學校人才培養的滿意度為96.43%,對2023屆畢業生的總體滿意度為98.04%。用人單位對2023屆畢業生“團隊合作”方面的滿意度為90.59%、“專業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滿意度為96.67%、“學習能力”方面的滿意度為92.75%。
特色:打造品牌 靶向服務
興校之策,唯重特色。建校以來,學校堅持內涵發展,注重應用型辦學特色培育,通過多年的努力,形成三大辦學特色。
能源化工專業特色助力區域經濟發展。“化學工藝”為自治區級優勢特色學科,“熱能工程”為自治區級重點學科,“能源化學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為自治區級重點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為自治區級優勢特色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示范專業、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能源經濟”專業成為自治區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學校的“石油化工教學團隊”獲得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優秀教學團隊”榮譽,“能源化工教師團隊”獲批自治區“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榮譽。
實踐育人特色創立同行業品牌。堅持與企業合作育人的辦學傳統,開展雙導師互聘,聘請企業導師授課,共同指導畢業論文,校企合作編寫教材或講義等。土建學院以產教融合、競賽聯動指導機制為基礎,構建實踐性課程群。“基于產教研融合、立體互通、強化工程”的土木建筑類實踐性課程群教學模式與課程體系創新”獲得自治區教學成果二等獎。機械學院 “外花鍵表面淬火裝置設計”的創新理論方法研究,獲得了第十屆中國TRIZ杯大學生創新方法大賽團體二等獎,學校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技術部授予優秀組織單位。學校社團利用暑期實踐活動,“走進閩寧鎮,赴山海尋鄉情”,參與移民搬遷、艱苦創業的鄉村振興,感受國家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重大意義和取得的豐碩成果。2023年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的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獲得團中央 “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單位,“護動青春”宣講實踐團獲得團中央“三下鄉”學生社會實踐優秀團隊,董澤愷同學獲得團中央“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個人。以此為牽引,校政合作有進展。先后受自治區發改委、自治區教育廳、希望教育集團委托或合作開展“‘ 東數西算’寧夏樞紐高等教育和算力產業合作峰會”“ 國際中文教育論壇” 等會展活動。學校榮獲“全區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寧夏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先進單位” 等 40 多項榮譽稱號。服務地方有突破。自辦學以來,學校培養的畢業生70%來源于寧夏的貧困山區和農村,給貧困山區和農村學生一個就近學習知識學習技能的平臺。同時為寧夏培養了數萬名脫貧攻堅戰士和鄉村振興行家里手。據不完全統計,6萬多名畢業生80%在寧夏就業,遍布全區各行業各領域。
“三合三融”創新創業特色奠定高質量發展基礎。學校踐行理論教學、技能訓練和創業培訓相結合,創新創業團隊、雙創實踐平臺和校企合作交叉融通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在“互聯網+”“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創業”等創新創業類大賽中,《取之有道-可旋轉拆卸的手機通用護腕》《互聯網+蜂業數字化力促寧南鄉村振興》兩個項目獲得國家銅獎,《回收俠-校園廢品分類回收先行者》《天空地農藝云平臺對土壤鹽堿化、荒漠化的研究與治理》等9個項目,獲得自治區銀獎。在寧夏“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和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獎60項,累計獲得省部級以上學科技能競賽獎等各種獎勵307項,獲批國家級和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立項114項。
遠景:放飛夢想 再譜新篇
風正海闊,千帆共進。展開新藍圖,奮進新征程。學校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對接服務“三區”建設、“六優六特六新”和新質生產力建設的目標任務,實施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2024年順利通過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2025年學校成功更名為銀川工學院。第二步,乘勢而上,進一步夯實基礎,規范管理,加強師資隊伍和學科專業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力爭2029年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式評估。第三步,到2035年,創建專業碩士點申報成功,把學校建成自治區內辦學實力強、社會評價高、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高校,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