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擇高而立 向遠而行
學校立足于民族地區辦學,立足于內涵發展,立足于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學校現有王太校區、濱河校區兩個校區和閩寧培訓中心、鶴泉湖實訓中心。校園有寧夏單體面積最大的圖書館,有全日制在校學生近1.5萬人,有“雙師型”教師197人。建校至今,學校已累計為國家培養畢業生6萬余名。近三年,學校獲批自治區級一流課程46門,累計獲得省部級以上各級各類學科技能競賽獎243項,招生生源地擴大到13個省份。第三方社會調查表明,用人單位對2023屆畢業生總體滿意度為98.04%。學校對2018屆畢業生5年內培養目標達成度進行跟蹤評價,94.4%的畢業生認為自身能力素質與培養目標要求的能力素質相符合,92.84%的畢業生對自身職業發展歷程感到滿意,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專業 學科相融 知行共生
學校以工學為主,工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等多學科發展,重點建設化工、電氣、機械、能源動力類專業,統籌建設土木、經濟學、計算機類專業。開設本科專業29個,有自治區級優勢特色學科1個、重點學科1個、優勢特色專業1個、重點(培育)建設專業3個、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示范專業5個、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2個,2024年新獲批1個自治區級產業學院。學校與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委會、北京華晟經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鄂爾多斯電冶集團等23家企業合作共建“物聯網與大數據、數智財經、能源化學、智能制造、能源電力、土木建筑技術”6個校級現代產業學院開展項目研究,其中2個項目獲寧夏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學校與馬來西亞英迪國際大學、泰國西那瓦大學、白俄羅斯私立管理與創業學院、臺灣輔英科技大學和福州大學等國際國內名校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學生訪學、學歷生培養等方面的合作。
師資 引培并舉 提檔升級
學校通過提供安家補貼、科研啟動經費及相關配套支持政策,加大引進博士等高層次人才;通過低職高聘及相關配套支持政策,重點引進企業優秀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實施“教師全方位培訓計劃”“教師實踐能力提升計劃”“教學名師培育計劃”“教學團隊建設計劃”,不斷增強對優秀人才的培養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學校自有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博學位的占比達到77.33%,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比達到20.96%,外聘教師具有高級職稱占比59.68%。
德育 內外兼修 行雅品正
近三年,學校培育創建了4個寧夏教育系統五星級基層黨組織,20余名教師獲評自治區級優秀黨員、先進教育工作者、教學名師、青年拔尖人才。三年來,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的學生4594人。學校共組建17個志愿服務組織,建立50個志愿服務基地,全體團員成為注冊志愿者。校團委引領廣大團員青年積極投身志愿服務活動506場次,招募、調動各類活動志愿者13130人次,累計志愿服務時長8.7萬小時,參與公益獻血3085人次。“青春筑夢 益暖銀能”社區行動在2023年寧夏志愿服務項目競賽榮獲一等獎,5支團隊分別入選全國志愿服務項目和千支大學生志愿宣講團,榮獲2023年寧夏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和微電影展示比賽優秀組織獎、2023年全國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單位。
特色 打造品牌 靶向服務
學校“化學工藝”為自治區級優勢特色學科,“熱能工程”為自治區級重點學科,“能源化學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為自治區級重點專業。學校的“石油化工教學團隊”獲得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優秀教學團隊”榮譽,“能源化工教師團隊”獲批自治區“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榮譽。“基于產教研融合、立體互通、強化工程的土木建筑類實踐性課程群教學模式與課程體系創新”獲得自治區教學成果二等獎。機械學院“外花鍵表面淬火裝置設計”的創新理論方法研究,獲得了第十屆中國TRIZ杯大學生創新方法大賽團體二等獎,學校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技術部授予優秀組織單位。據不完全統計,6萬多名畢業生80%在寧夏就業,遍布全區各行業各領域。
學校在“互聯網+”“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創業”等創新創業類大賽中,《取之有道-可旋轉拆卸的手機通用護腕》《互聯網+蜂業數字化力促寧南鄉村振興》兩個項目獲得國家銅獎,《回收俠-校園廢品分類回收先行者》《天空地農藝云平臺對土壤鹽堿化、荒漠化的研究與治理》等9個項目,獲得自治區銀獎。在寧夏“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和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獎60項,累計獲得省部級以上學科技能競賽獎等各種獎勵307項,獲批國家級和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立項114項。
學校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對接服務“三區”建設、“六優六特六新”和新質生產力建設的目標任務,把學校建成寧夏區內辦學實力強、社會評價高、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高校,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通訊員 趙桂生 楊尚文)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