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南部山區的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一年級新生謝盤文,在老師張麗婷的指導下,通過學校“機械制圖”在線教學平臺的學習,具備了機械零件制圖、識圖的基本技能。他表示,學校的優質課程建設資源比較豐富,特別是教學創新資源,讓他快速掌握了本課程基礎知識,為他將來就業進步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銀川能源學院始終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全面推行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課程建設,提升課程的高階性,培養的工匠式人才在社會上很受歡迎。”學校副校長董衛國介紹說。他表示,學校按照 “合格課程、優質課程、一流課程”三個層次推進課程建設,在合格課程基礎上建設優質課程,遴選立項建設一流課程。為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將一流課程課酬系數定為1.3,每學年開展一次課程評估。學校依托優質網絡資源課程平臺,遴選質量高、應用效果好、示范作用強的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推廣使用,設置了較為豐富的專業選修課程和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加強了“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教學平臺在線課程建設與利用,建設適合于網絡傳播及學生在線自主學習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將一流課程、優質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公共基礎課程建立完整的線上教學資料和教學視頻。同時,注重以專業應用能力培養為導向開展教材建設,編寫了各專業核心課程,開發校本特色(含實驗)教材和實踐課程教材,完善了各專業實驗實訓實操手冊。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實施“N+1+1”評價方式,增強課程考核內容與學習目標的符合度。
“學校課程教學建立了‘學習目標與畢業要求指標點關聯矩陣’,將畢業要求逐條落實到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中,以畢業要求確定學生學習目標和教學內容。建立了‘課程教學內容與學習目標關聯矩陣’,妥善處理課程內容之間的銜接與配合,做到防止疏漏、避免重復。”學校教務處負責人李濤表示,大力度的推進,使學校教學質量顯著提升,目前,獲批自治區級一流課程 46 門,獲批自治區級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精品項目 5 項。2024學年,《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課程建設實踐》項目獲得寧夏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銀川能源學院基于“N+1+1”模式的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相結合的考核制度改革》獲批寧夏教育評價改革試點項目。
“守住傳統 跟上新潮,學校課堂創新改革始終在路上,大力推行翻轉課堂、案例式、探究式、項目化教學改革,不僅提升學生專業化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副院長曹鳳梅介紹說,2024學年,學校進一步優化了“機械制圖”核心課程,將課程內容重構為基礎知識、投影基礎和專業制圖與識圖3個知識模塊,以生產實際或后續專業課程中常見的機件模型為載體,項目驅動,小組任務導向,進行翻轉教學;建成機械制圖在線課程平臺,利用“模型、實物、動畫、測繪室”等創設教學情景。秉承“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學理念,逐漸形成了“實體課堂+網絡教學平臺(釘釘直播+雨課堂)+學生移動終端”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學校還堅持語言基本技能與人文素養并重,以文秋芳老師“四條思政鏈”的模式為基礎,對教學內容進行深耕發掘,設計“一課一思政”,將思政元素潛移默化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提高英語聽說讀寫譯基本技能,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識課,在服飾文化專題利用AI軟件,讓學生將自己的照片與傳統服飾結合,鼓勵學生利用沉浸式、信息化課堂感受華夏服飾之美;在藝術文化專題師生共同完成泡茶、品茶的活動;在戲曲專題師生齊唱《說唱臉譜》;在古代詩歌專題以配音秀作為課后作業,啟發學生感受詩歌魅力;在姓氏專題通過誦讀《百家姓》,探源中華姓氏,授課過程實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將學生培養為傳統文化傳承者。(通訊員 楊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