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憶、失語、性格暴躁、行動遲緩……
阿爾茨海默病,是引起老年人癡呆最常見的癡呆類型。
2019年,銀川能源學院教師趙桂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父親剛剛離世,70歲的母親董德純,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初期到中期。
“這個病,因為失憶等,病人本身可能感受不到折磨,但對照顧的人來說,將是精神和肉體的雙重考驗。”大夫的一席話,讓趙桂生心里一沉:誰來管?哥哥嫂子都是醫務工作者,自己和妻子是教師,人到中年,工作繁忙,還有孩子要撫養,保姆難請,要不送養老院?
趙桂生照顧母親喝水。
帶著愧疚,趙桂生和母親去養老院參觀了一趟。
“媽,我看條件還挺好的,送你去養老院行不行?”
“行吧!”董德純沉默了一會,吐出兩個字。
“‘行吧’,就這兩個字,我聽出了母親的委曲求全。她不想離開家、不想去養老院,但是為了兒子們,還是決定服從我們的安排。”5月13日,趙桂生回憶起當時的那一幕,依舊紅了眼眶。
“不去養老院了!我帶著咱媽,不管怎么樣,我都管著!”回到家,趙桂生宣布了決定,取得家人的支持。
帶著媽媽去學校住,喂飯洗澡,擦屎擦尿,在病情發作精神不穩定時耐著性子,像媽媽照顧幼兒時期的自己一樣照顧媽媽……
一轉眼,五年過去。盡管董德純的病情已經發展到了中后期,但身體其他機能良好,整個人干凈整齊。
五年時間,趙桂生帶著母親董德純散步的樣子,成為最近幾屆學生推崇的一道校園風景。
一筆一畫寫“孝”道
趙桂生和母親的宿舍,位于學校職工宿舍的三樓。從宿舍走到辦公樓,5分鐘。
但就這5分鐘,有時候也會上演“驚險時速”。
剛到學校時,董德純還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上班時,趙桂生不反鎖門。
“趙老師,我怎么看到你媽媽在教學樓底下轉?”春日里刮起大風,一名學生打給剛剛下課的趙桂生。
接到電話,趙桂生趕忙小跑回去:宿舍里沒有人,宿舍樓底下沒有人,教學樓下也沒有人。
問保安、問學生,都說見到老人在教學樓下轉。圍著教學樓轉了將近5圈,才在一個犄角旮旯里找到了母親。
“桂生,你冷不冷?”看到兒子,董德純摸了摸趙桂生的臉。
“我不冷,咱們回家吧。”一頭汗的趙桂生喘了口氣,拉著母親慢慢回了宿舍。
一年后,董德純的阿爾茨海默病到了中后期。
趙桂生說,“母親的眼里好像只有我了”。圖片由趙桂生提供
黑白顛倒。
白天,無論怎樣打擾,她總會“偷著”睡幾覺。
晚上,則精神亢奮。凌晨三四點,要喝水,要上廁所,要說話,要拉著上了一天班的趙桂生在屋子里頭來回轉悠。有時,把被罩扯爛,有時把布藝床頭撕碎。
“我要說不生氣,那是假的。好多個夜里,我崩潰了。我都在想,這還是我那個溫柔的媽媽嗎?”趙桂生告訴記者,當他崩潰到抱著媽媽痛哭時,媽媽會茫然地摸著自己,就像小時候一樣,自己的情緒也就被紓解了。
第二天,太陽繼續升起,一夜未眠的趙桂生正常上班。
去年,在董德純的記憶里,兒子趙桂生也被抹去。
“不管她記不記得,她都是我的母親。”趙桂生說。
董德純雖然能行動,但生活已經不能自理,不知道饑飽、也不知道自主如廁。
吃飯,只能以流食為主,定時定量,一口一口哄著喂。
如廁,則要“騙”著。趙桂生“騙”母親坐在馬桶上,吹口哨、聽水聲。但往往堅持不了5分鐘,母親就一定要起來。沒一會兒,拉在褲子里,趙桂生再去清洗。
“她現在就是一兩歲的孩子,我們要像照顧孩子一樣照顧她。”趙桂生說。
趙桂生和母親一起看照片回憶過去。
去年,為了母親安全,趙桂生外出開始反鎖大門,并請了退休宿管毛桂玲白天在家照顧。
“趙老師的孝順,讓我很感動,我能幫盡力幫。”毛桂玲親眼看到趙桂生怎樣照顧董德純,大為震撼的同時,全心全意參與到照顧中來。
“以前是父母給我們擋風雨,現在我們要做母親遮風擋雨的‘傘’。”聽到毛桂玲的點贊,趙桂生向記者說。
一點一滴畫溫情
在宿舍最顯眼的位置上,擺著兩張照片。
照片里,董德純身著婚紗,略施粉黛,笑得和藹慈祥。趙桂生一身西裝,陪在媽媽身邊,畫面溫馨。
“這是2019年我帶母親到學校住,一位開攝影工作室的學生幫我們照的。”拿起照片,趙桂生擦了又擦,看著照片里的母親,笑容在臉上延展起來:“當時母親還有記憶,我們開玩笑,說一輩子沒有照過婚紗照,沒想到最后和兒子照了一張。我的母親,是最溫柔、最善良、最有愛的母親。”
一位開攝影工作室的學生幫趙桂生與母親拍攝的合照。
1949年出生的董德純,十來歲就跟隨父母從河北廊坊來到寧夏生活。因為趙桂生的外祖父是私塾出身,從小,董德純和兄弟姐妹就被嚴格教育,要“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
“這是根植于中國人血脈里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是我外祖父始終堅持的家風。”趙桂生說。
良好家風,是立家之本。
董德純把娘家立下的家風,傳承到婚后小家庭。無論是在銀川油氈廠、銀川布鞋廠工作,以及在下崗后擺攤賣冰棍,董德純一直勤勤懇懇、吃苦耐勞。對于雙方父母,董德純堅持孝字當先,貼心照顧。尤其是在下崗后,家庭收入開始困難。董德純不得已開始在光明廣場推個小車賣冰棍,卻依然樂觀積極,教育兩個兒子“只要是勞動收入,那就是光榮的,一點也不丟人。”
對于兩個兒子的成長,文化程度不高的董德純從不說教,堅持以身作則。僅有二年級文化水平的董德純,開始學認字、學讀書。在簡陋的家中營造良好學習環境,不打牌、不吵鬧。只要學習需要,即使手頭再不寬裕也要滿足孩子們要求。
點點滴滴,潛移默化。
在母親的悉心教導下,趙桂生兄弟倆都考上了大學、讀了研究生,成為教師、醫生。
兒子成家立業后,董德純又承擔起照顧下一代的任務。
如今董德純立下的家風,傳承到了兒子們的家庭中。趙桂生說,當初自己提出“帶著母親到學校住,周末再回市區一家團聚”時,妻子不是沒有過怨言。但多年來的相處,也讓妻子心甘情愿把“孝”字放在了第一位。正上高二的女兒,假期會來陪著奶奶住兩天,讓奶奶怡享天倫。
一言一行守傳承
對于趙桂生的故事,銀川能源學院的教師們深為感佩。
對于趙桂生母子的身影,一屆又一屆學生看在了眼里、記在了心里。
孝感天地,大家紛紛伸出了手。
學校免費提供70平方米的宿舍,供趙桂生母子單獨居住。
春天的野菜餃子、秋天的螃蟹……有時令蔬菜水果或者出差購買了當地特產,老師們總惦記著給趙桂生帶一份,請阿姨嘗嘗。
保安、宿管,看到董德純單獨出門,就會格外留心。
來自學生們的關心,則更讓趙桂生感動。
疫情期間,趙桂生負責學校疫情防控工作,忙得昏天黑地。“看到趙老師這么忙,我們就主動提議,沒課的同學們排個班,輪流照顧奶奶。”商學院財務管理2105班學生海瑞告訴記者。
孩子們的陪伴,讓董德純感到了快樂,也讓趙桂生安下了心工作。
“趙老師把母親帶在身邊精心照顧5年。如果我不在這里上學,真的難以想象還會有這樣的人。”海瑞說,趙桂生的一言一行,讓她看到了“孝”的美,回家也更敬愛父母長輩。
“90后”教師馮宏富,和趙桂生成為了最好的朋友:“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工作認真負責的人,更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這樣的朋友,值得一生去交往。”
“好小伙!為你點贊”“大學四年,見證了模范”“那天你扶阿姨去水果店,我在你后面,拍下了學校最美、最溫暖的一幅畫”……在趙桂生的朋友圈里,滿是這樣的留言。
趙桂生推著母親在校園中散步。圖片由趙桂生提供
趙桂生和母親,成為校園里的“思政活教材”。
“孝順,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我想我會堅持下去,照顧母親到最后。希望我的女兒也能傳承下去,做一個心中充滿溫暖、愛家愛國愛黨的人。更盼望以我的努力工作、我的以身作則,讓學生們更快地成長成才。”趙桂生說。
“嗷嗷,睡覺覺,貓來了虎來了……”兒時母親唱的童謠,如今在趙桂生口中唱響。
母親的愛滋養了子女,子女的愛回報了母親。
愛的傳遞,還在繼續。(寧夏日報記者 周一青 陳瑤 見習記者 楊嘉琪 文/圖/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