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照進的地方
(作者: 楊文舉 , 指導教師:李娟)
翻開日歷才發現2023年已經接近尾聲,冬日的暖陽和凜冽的冬風交織,春的耕耘、夏的熱烈、秋的靜美,都在這個冬天沉淀。時間啊,總那么猝不及防,總那么不知不覺。已經是大二的我,接受了一年融合教育的我,回憶在不經意間從心底迸發而出,一年半的日日夜夜、點點滴滴,如同電影倒帶一般,在我的腦海里依次回放。我想,我大抵要寫一些文字吧?是該寫一些了,寫一年半日日夜夜的美好和瞬間,寫一年半日日夜夜的難忘和平淡。把這些都記錄下來,記錄下來讓發著光的日子成為永恒!
從哪里說起呢?從查分的那一刻說起吧,2022年7月23日凌晨零點查分通道開啟,網絡總在這種關鍵時刻,才教會你“網速”的概念。我心中滿是焦躁,手指在查分的界面來回翻動,直到半個小時后分數才出現在手機屏幕上。可能出于記憶的自我保護吧,那一刻的感覺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當時殘聯宣傳部門的領導來我的家里和我一起見證“榮耀”和“奇跡”的時刻。宿舍群、好朋友微信一條接著一條,各種成績單在群聊里“你方唱罷我登場”。當整個世界都安靜下來時已經過去一個小時了,我獨自躺在床上,眼皮沉重不堪,心中有些壓抑。我以為我可以多考幾分,結果分數線反而漲了幾分。后來才明白,如果事與愿違,便是上天另有安排。
每一個星辰大海的夢想,都有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
9月的陽光,一半清涼,一半熱烈。我進入銀川能源學院求學,奔赴知識的殿堂、學術的圣地,激情和希望并存,充實和熱烈交織的校園,都使我新奇不已,這——便是我要揮灑汗水、書寫青春的地方。
彼時,我還很擔心,視障會給我的學習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和困難,我做好了面對重重困難的準備。不過,我與它的緣分早已注定,學校電梯有盲文和語音,宿舍樓和部分教學樓的門牌號是凸起的可觸摸的阿拉伯數字。
軍訓結束后,真正的學習生活才剛剛開始。來到了不同于我以前所生活的環境,眾多的教學樓,偌大的校園面積,上下課高峰期來來往往的人和車,對我的行走造成了極大的不便。我告訴自己:慢慢走總會到的,慢慢學總能會的!在學院志愿者的陪伴下,我把要上課的教室和常去的地方完整的熟悉了很多遍。剛開始上課的那段時間,雖說校園的環境我已經了解,但要避開飛馳在校園里的校園公交和滑板車還沒那么容易,走在路邊的我總會被伸出來的松樹枝擦到,被臺階磕到。
在每門課第一次上課前,我都會向老師索要課件,借助屏幕朗讀軟件閱讀PPT,提前預習上課的內容。疫情爆發后,學校實行嚴格的封校管理,我和老師面對面變成了屏對屏,老師們總會記著我,我也從未在課堂互動環節缺席。我總會想:看不見不能意味著不行啊。梁曉聲先生曾說:“所謂文化就是:植根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是啊,修養、自覺、自由、善良,我也要成為這樣的人,這樣大寫的人,這樣與新時代青年同向同行的人。
我總能想起他們——我的摯友,我們第一次見面時秋夜略有涼意,華燈初上的校園,我在學校超市門口等舍友。第一次相遇,是似曾相識,是久別重逢。她說:“我和你是一個班的同學。”從那時起,我所遭遇的困難都離我遠去。通訊界面里,他們永遠在第一頁,聊天的內容也永遠都是:走,好,你吃啥?我們給你帶上……你下樓,我們在老地方等你呢……“老地方”,我們無言的默契。28號樓的側面,是我們不曾更改的集合地點,要么我等她們,要么她們等我,一起上課,一起吃飯,一起做核酸檢測。我是她們宿舍的小五,是她們最鐵的兄弟。楊絳先生有《我們仨》,在不久的將來,我也會有屬于我們的《我們五》!是必須要有的,畢竟盜夢空間的活動是她們幫我搶的;需要手寫的表格是她們幫我填的;屏幕朗讀軟件不兼容的網頁或平臺是她們幫我操作的;菜鳥驛站的快遞是她們幫我取的!我們在校園里撿過落葉,在健身器材場地玩過蹺蹺板,在乒乓球體育課上打過乒乓球,在蜜雪冰城里喝過奶茶!
在日復一日悠長的時光里,我晃過了《基礎寫作》課的寫作要點;晃過了《現代漢語》課的拼音與文字;晃過了陽過;晃過了陽康;晃過了第一次期末考。第二學期就沒有什么大書特書之處了,除了大學英語依然存在,其他的課程都有所變化。從春寒料峭到夏日炎炎,從“我言秋日勝春朝,”到“正是橙黃橘綠時”我常常坐在月季園旁的長椅上,花香與微風拂過臉頰,夕陽和晚霞掠過腳尖。我看著別人的故事,想著自己的未來。
當時間被賦予了意義,歲月就有了痕跡。競選班委,加入學生分會,加入文學社,我要用四年時間,完整的把大學上明白,上清楚。朗誦比賽,唱歌比賽,征文比賽,站在舞臺上、聚光燈下,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自信與從容。拿著盲杖的我,雖只是學校最為普通的個體,但融合教育的進步,我們這代視障者責無旁貸。
寫了點文字,但似乎什么都沒寫。在奔波忙碌的日子里,我把這一年半的點點滴滴寫下來,愿發著光的日子成為永恒,愿青春的底色更加閃亮!
來源:黨委宣傳部 文法學院
編輯:閆玉婷
校核:王海花
監制:楊尚文
實習編輯:李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