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系的“壓艙石
”
”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多年的風風雨雨中,中日經貿合作始終在兩國間扮演著“壓艙石”的角色。近幾年來,中日關系處于邦交正常化以來最為復雜困難的時期,中日經貿合作受到嚴峻挑戰。就2014年來說,雖然中日雙方特別是在兩國經濟界的不懈努力下,相互交流與務實合作維持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受兩國關系整體惡化的影響,各領域交流合作受挫,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互利互惠的中日經貿合作嚴重受損。
“合則兩利,斗則兩傷”的中日經貿關系
據中國海關統計,2014年中日進出口貿易額3124.4億美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我對日出口1494.5億美元,同比下降0.5%,占我國出口總額的6.5%;我自日進口1630.1億美元,同比增長0.4%,占我國進口總額的8.3%。日本仍居歐盟、美國、東盟、中國香港之后,為我國第五大貿易伙伴。
據日本財務省統計,2014年日本對華占日出口總額的18.3%;自華進口占日進口總額的22.0%。中國是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
在2014年中國利用外資整體規模增長的背景下,日本企業對華投資出現明顯下降。據商務部統計,2014年,日本企業對華投資項目數653個,同比下降30.8%,實際投資金額43.3億美元,同比下降38.8%,占我吸引外資總額的3.9%。
日資企業是改革開放后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之一,30多年來與中國經濟共同發展,不僅為中國引進了大量資金、創造了就業崗位,也帶進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日資企業也在中國獲得了豐厚回報。雖然中日關系現處于困難時期,而且部分日本企業開始加速“中國+1”戰略,但這不意味著日資企業放棄中國市場。中國經濟社會保持穩定發展,國內市場潛力巨大、產業配套能力完善、集聚效應明顯、人力資源豐富且性價比相對較高,對日本等外資企業依然有很強的吸引力。
受釣魚島問題、日元貶值等因素影響,自2012年10月以來,日本對華投資出現明顯下滑,僅2014年上半年,日本企業對華投資同比減少48.8%,盡管其中有各種原因,但也反映出兩國關系嚴峻對合作帶來的影響。從近兩年來的數據來看,日本企業對華投資持續下降,后勁明顯乏力,前景堪憂。但可喜的是,許多日本企業重視依然加大在華產品研發、人才交流等合作的投入,如豐田汽車、佳能、川崎重工等。
與日本對華投資下降相反,中國企業對日投資增長迅速。據商務部統計,2014年中國境內投資者對日本非金融類直接投資2.3億美元,同比增長79.8%。有實力的中國企業看重日本市場和研發環境。例如,海爾集團、華為技術公司等在日本設立了科研所,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農業銀行在日本開設分行及分支機構。中國企業積極融入日本社會,樂意聘用日籍員工,重視履行社會責任。例如,“3·11大地震”發生后,許多海外企業都讓駐日員工回國,而中國華為公司卻源源不斷派遣人員赴災區修復通訊設備,確保抗震救災聯系暢通。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日本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可以與中國市場資源優勢更加緊密地結合,并產生實實在在的發展利益。
中日經貿合作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和水平,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互惠、互利、合作的結果,來之不易,需要雙方共同精心維護。事實證明,中日“合則兩利,斗則兩傷”。當前僵局如不盡早改善,對兩國關系和經貿交流合作無疑將造成巨大損害,這不符合雙方利益,不僅是中方不愿看到的,也是日本各界有識之士不愿看到的。=
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間
中日兩國有濃厚的民間和地方間的友好交流合作基礎,這也是兩國經貿合作的主要參與者和推動力。
自隋唐始,兩國就頻繁交流互鑒,阿倍仲麻呂與李白、王維的友誼,鑒真、隱元東渡的故事等已成為中日關系的傳世佳話。近代以來,一些中國有志青年為報效祖國赴日本留學,帶回了先進的科技知識。20世紀80年代,日本3000名青年應邀訪華,在兩國民間產生廣泛影響。即便在遭遇困難之時,兩國人民也沒有中斷往來,成為兩國關系綿延不斷的堅韌紐帶。
鞏固中日友好的民間根基,應當維護兩國民間交往的有利條件。兩國民眾對赴對方國家旅游、留學、交流等都有著濃厚的興趣,2014年雙邊人員往來達556.6萬人次,同比上升18.2%。今年5月23日,3000多名日本 各界人士組團訪華,再次表明日本民間愿意推動日中友好、改善兩國關系的呼聲愿望。民間的積極作為為改善兩國關系創造了有利條件,唱響了中日和平友好的主旋律。
在地方間的交流合作中,已有青島與北九州市、川崎市建立經濟伙伴關系。2014年,四川省派出代表團訪日并出席四川省與廣島縣締結友好關系30周年紀念活動,同廣島縣和日本經濟界進行廣泛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國貿促會組團專程赴日出席日本國際貿促協會成立60周年活動,遼寧、山東、浙江、江蘇等省也組團赴日參展和進行商務交流。日中經濟協會、日本國際貿促協會等經濟團體分別組團訪華并出席在中國各地舉辦的博覽會、展洽會等重要展會。通過雙方的務實交流,拓展了兩國在經貿等領域的合作。
1973年,天津市與神戶市兩地間的友好交流,開啟了中日兩國地方交流的大門。40余年間,中日兩國業已誕生了250余對友好城市。然而,受中日兩國關系的影響,近年來地方交流的熱情呈消退趨勢,促成新友好城市的驅動力明顯不足。在兩國關系面臨諸多現實難題的背景下,如何能使地方間的交流與合作少受或是不受國家層面的影響?或許對中日雙方而言都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中日兩國經貿合作展望
新形勢下,中日經貿合作正面臨新的重要發展機遇。2015年中國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繼續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將在“新常態”下實現長期穩定的增長。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有信心維持在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水平。中國發展將為世界穩定與發展帶來重要機遇。同時我們看到,日本也在努力振興經濟。中日是近鄰,經貿合作是兩國關系的重要支柱之一。
去年APEC會議期間,兩國就處理和改善兩國關系達成了四點原則共識,兩國首腦實現會晤,兩國關系朝著改善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今年4月,習近平主席與安倍首相在雅加達再次舉行會見,為兩國關系改善指明了方向。中日兩國經濟互補性很強,未來雙方在以下領域有巨大的互利合作空間和潛力。
第一,推進節能環保合作。節能環保產業合作是中日兩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中國擁有巨大的節能環保產業市場;日本在節能環保、綠色循環經濟和高科技等領域不僅有著世界先進的節能環保技術,也有著成熟的生產和技術輸出經驗。對中日兩國企業而言,發揮各自優勢,實現綠色技術與市場資源的有機結合,是拓展該領域合作的根本方向。
第二,拓展服貿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已舉辦三屆,日本經濟團體和企業的參展和交流,使更多中國人了解到日本獨特的服務文化,也在設計、物流、旅游、金融、外包等諸多服務領域展現出兩國合作的廣闊空間。例如,中日兩國共同面臨人口老齡化挑戰。中國65歲以上人口已達1.3億,占總人口9.4%,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老齡人口過億的國家,市場需求和合作潛力巨大。而日本在老年護理服務和醫療保健技術與設備等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龍頭企業已紛紛拓展在華業務,設立咨詢和人才培訓等合作項目。中日兩國企業應抓住合作機遇,加大在以數字設計、市場營銷等服貿領域的合作,充實中日經貿合作內涵。
第三,促進現代農業及物流合作。中日兩國均面臨擴大內需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課題,發展有機、綠色農業,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是實現這一目標重要舉措。雙方可繼續加強溝通互鑒,促進域內流通物流體系的合理有序建立,加強食品安全等領域的信息溝通與合作,推動兩國農業和物流合作再上新臺階,實現互利共贏。
第四,加強新興產業和地方間的合作。中國經濟正處在從投資、出口主導向消費、內需主導的轉換期,未來市場中,醫療、教育、金融、防災等領域的需求潛力巨大,雙方應抓住機遇,進一步加強在這些領域的互惠合作,加大研發投入,實現企業長期經營目標和兩國經濟社會發展。許多日本企業抓住了中國發展和市場機遇,加強兩國企業的合作,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比如豐田汽車在常熟設立研發中心,開展混合動力核心組件研發與生產等。同時,中方鼓勵外國投資者投資中國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投資高端制造業和戰略性產業等。此外,目前兩國友好省縣和城市達250余對,雙方應鼓勵和支持地方間建立經濟伙伴關系,進一步充實合作內涵,從地方層面將兩國經貿合作發展推向務實和深入。
“合則兩利,斗則兩傷”的中日經貿關系
據中國海關統計,2014年中日進出口貿易額3124.4億美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我對日出口1494.5億美元,同比下降0.5%,占我國出口總額的6.5%;我自日進口1630.1億美元,同比增長0.4%,占我國進口總額的8.3%。日本仍居歐盟、美國、東盟、中國香港之后,為我國第五大貿易伙伴。
據日本財務省統計,2014年日本對華占日出口總額的18.3%;自華進口占日進口總額的22.0%。中國是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
在2014年中國利用外資整體規模增長的背景下,日本企業對華投資出現明顯下降。據商務部統計,2014年,日本企業對華投資項目數653個,同比下降30.8%,實際投資金額43.3億美元,同比下降38.8%,占我吸引外資總額的3.9%。
日資企業是改革開放后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之一,30多年來與中國經濟共同發展,不僅為中國引進了大量資金、創造了就業崗位,也帶進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日資企業也在中國獲得了豐厚回報。雖然中日關系現處于困難時期,而且部分日本企業開始加速“中國+1”戰略,但這不意味著日資企業放棄中國市場。中國經濟社會保持穩定發展,國內市場潛力巨大、產業配套能力完善、集聚效應明顯、人力資源豐富且性價比相對較高,對日本等外資企業依然有很強的吸引力。
受釣魚島問題、日元貶值等因素影響,自2012年10月以來,日本對華投資出現明顯下滑,僅2014年上半年,日本企業對華投資同比減少48.8%,盡管其中有各種原因,但也反映出兩國關系嚴峻對合作帶來的影響。從近兩年來的數據來看,日本企業對華投資持續下降,后勁明顯乏力,前景堪憂。但可喜的是,許多日本企業重視依然加大在華產品研發、人才交流等合作的投入,如豐田汽車、佳能、川崎重工等。
與日本對華投資下降相反,中國企業對日投資增長迅速。據商務部統計,2014年中國境內投資者對日本非金融類直接投資2.3億美元,同比增長79.8%。有實力的中國企業看重日本市場和研發環境。例如,海爾集團、華為技術公司等在日本設立了科研所,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農業銀行在日本開設分行及分支機構。中國企業積極融入日本社會,樂意聘用日籍員工,重視履行社會責任。例如,“3·11大地震”發生后,許多海外企業都讓駐日員工回國,而中國華為公司卻源源不斷派遣人員赴災區修復通訊設備,確保抗震救災聯系暢通。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日本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可以與中國市場資源優勢更加緊密地結合,并產生實實在在的發展利益。
中日經貿合作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和水平,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互惠、互利、合作的結果,來之不易,需要雙方共同精心維護。事實證明,中日“合則兩利,斗則兩傷”。當前僵局如不盡早改善,對兩國關系和經貿交流合作無疑將造成巨大損害,這不符合雙方利益,不僅是中方不愿看到的,也是日本各界有識之士不愿看到的。=
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間
中日兩國有濃厚的民間和地方間的友好交流合作基礎,這也是兩國經貿合作的主要參與者和推動力。
自隋唐始,兩國就頻繁交流互鑒,阿倍仲麻呂與李白、王維的友誼,鑒真、隱元東渡的故事等已成為中日關系的傳世佳話。近代以來,一些中國有志青年為報效祖國赴日本留學,帶回了先進的科技知識。20世紀80年代,日本3000名青年應邀訪華,在兩國民間產生廣泛影響。即便在遭遇困難之時,兩國人民也沒有中斷往來,成為兩國關系綿延不斷的堅韌紐帶。
鞏固中日友好的民間根基,應當維護兩國民間交往的有利條件。兩國民眾對赴對方國家旅游、留學、交流等都有著濃厚的興趣,2014年雙邊人員往來達556.6萬人次,同比上升18.2%。今年5月23日,3000多名日本 各界人士組團訪華,再次表明日本民間愿意推動日中友好、改善兩國關系的呼聲愿望。民間的積極作為為改善兩國關系創造了有利條件,唱響了中日和平友好的主旋律。
在地方間的交流合作中,已有青島與北九州市、川崎市建立經濟伙伴關系。2014年,四川省派出代表團訪日并出席四川省與廣島縣締結友好關系30周年紀念活動,同廣島縣和日本經濟界進行廣泛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國貿促會組團專程赴日出席日本國際貿促協會成立60周年活動,遼寧、山東、浙江、江蘇等省也組團赴日參展和進行商務交流。日中經濟協會、日本國際貿促協會等經濟團體分別組團訪華并出席在中國各地舉辦的博覽會、展洽會等重要展會。通過雙方的務實交流,拓展了兩國在經貿等領域的合作。
1973年,天津市與神戶市兩地間的友好交流,開啟了中日兩國地方交流的大門。40余年間,中日兩國業已誕生了250余對友好城市。然而,受中日兩國關系的影響,近年來地方交流的熱情呈消退趨勢,促成新友好城市的驅動力明顯不足。在兩國關系面臨諸多現實難題的背景下,如何能使地方間的交流與合作少受或是不受國家層面的影響?或許對中日雙方而言都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中日兩國經貿合作展望
新形勢下,中日經貿合作正面臨新的重要發展機遇。2015年中國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繼續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將在“新常態”下實現長期穩定的增長。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有信心維持在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水平。中國發展將為世界穩定與發展帶來重要機遇。同時我們看到,日本也在努力振興經濟。中日是近鄰,經貿合作是兩國關系的重要支柱之一。
去年APEC會議期間,兩國就處理和改善兩國關系達成了四點原則共識,兩國首腦實現會晤,兩國關系朝著改善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今年4月,習近平主席與安倍首相在雅加達再次舉行會見,為兩國關系改善指明了方向。中日兩國經濟互補性很強,未來雙方在以下領域有巨大的互利合作空間和潛力。
第一,推進節能環保合作。節能環保產業合作是中日兩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中國擁有巨大的節能環保產業市場;日本在節能環保、綠色循環經濟和高科技等領域不僅有著世界先進的節能環保技術,也有著成熟的生產和技術輸出經驗。對中日兩國企業而言,發揮各自優勢,實現綠色技術與市場資源的有機結合,是拓展該領域合作的根本方向。
第二,拓展服貿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已舉辦三屆,日本經濟團體和企業的參展和交流,使更多中國人了解到日本獨特的服務文化,也在設計、物流、旅游、金融、外包等諸多服務領域展現出兩國合作的廣闊空間。例如,中日兩國共同面臨人口老齡化挑戰。中國65歲以上人口已達1.3億,占總人口9.4%,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老齡人口過億的國家,市場需求和合作潛力巨大。而日本在老年護理服務和醫療保健技術與設備等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龍頭企業已紛紛拓展在華業務,設立咨詢和人才培訓等合作項目。中日兩國企業應抓住合作機遇,加大在以數字設計、市場營銷等服貿領域的合作,充實中日經貿合作內涵。
第三,促進現代農業及物流合作。中日兩國均面臨擴大內需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課題,發展有機、綠色農業,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是實現這一目標重要舉措。雙方可繼續加強溝通互鑒,促進域內流通物流體系的合理有序建立,加強食品安全等領域的信息溝通與合作,推動兩國農業和物流合作再上新臺階,實現互利共贏。
第四,加強新興產業和地方間的合作。中國經濟正處在從投資、出口主導向消費、內需主導的轉換期,未來市場中,醫療、教育、金融、防災等領域的需求潛力巨大,雙方應抓住機遇,進一步加強在這些領域的互惠合作,加大研發投入,實現企業長期經營目標和兩國經濟社會發展。許多日本企業抓住了中國發展和市場機遇,加強兩國企業的合作,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比如豐田汽車在常熟設立研發中心,開展混合動力核心組件研發與生產等。同時,中方鼓勵外國投資者投資中國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投資高端制造業和戰略性產業等。此外,目前兩國友好省縣和城市達250余對,雙方應鼓勵和支持地方間建立經濟伙伴關系,進一步充實合作內涵,從地方層面將兩國經貿合作發展推向務實和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