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和改革發展成就輝煌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和國內發展條件的深刻變化,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克難攻堅、砥礪前行,我國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成就,人民滿意、社會認同、世界矚目。
一、經濟運行穩中有進
在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的深度調整期,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主動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推動經濟建設,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一)經濟增長速度全球領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率保持在7%以上的較高水平,在高基數上實現了中高速增長和經濟質量效益穩步提高。2015年,我國GDP總量近68萬億元,牢牢占據世界第二位。經濟增速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我國仍處于絕對領跑者地位:近年來,發達國家中,美國、日本、德國年均增長率低于3%,日本甚至出現零增長、負增長;新興經濟體中的其他“金磚國家”經濟增速表現也多不如我國,總量更是差距巨大。在錯綜復雜的形勢下,我國經濟依然保持了中高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0%,充分說明中國是世界經濟的穩定器、增長的動力源。
(二)經濟結構逐步優化升級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要素投入結構、需求結構、供給結構持續優化,逐步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由以前主要依靠勞動力數量和資本存量增長來驅動經濟增長,轉變為在勞動力數量減少的前提下,主要依靠科學技術和人力資本增長來驅動經濟增長。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持續提高,由2012年的52.2%增加到2015年預計的55.1%。由以前主要依靠投資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為主要依靠消費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 2015年上半年,消費需求對增長的貢獻率提高至60%,比2012年增長8.2個百分點。
在市場倒逼和政策引領的雙重作用下,我國產業重大結構性問題得到改善,新的增長動能逐步形成,新舊動力有序轉換,長期發展后勁持續增強。
首先,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十八大以來,我們一手抓淘汰落后,積極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一手抓轉型升級,改善品質質量,取得了良好成效。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智能制造開始興起,成為制造業的新生力量。一批擁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的企業脫穎而出,帶動了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零部件水平提高,拉動了產業整體素質提升。順應世界產業發展潮流,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制定“中國制造2025”和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力求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
其次,服務業發展保持良好勢頭。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連創新高,2013年達46.1%,首次超過工業,成為國民經濟最大產業,2015年比重更是超過50%。在企業越來越依靠服務維持市場地位、產業越來越趨向服務引領制造的新趨勢下,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第三方物流、商務咨詢、服務外包、人才服務和品牌培育等產業規模壯大。生活性服務業得到創新發展,以互聯網為牽引的電子商務、產品定制和第三方支付迅速發展,體育產業、家庭服務、旅游服務、養老服務快速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有效供給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有所改善。
最后,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焖贁U大。在東部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例如深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經超過35%。一批富有創新活力的企業,如華為、格力等展現出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基因工程、醫療器械、超材料、衛星導航、無人機等行業的一大批中小企業也開始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
二、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構建適度超前、整體最優的一體化現代基礎設施網絡,適應并引領人口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開發,發展環境不斷改善。
(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持續完善
水利、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管道、郵政等基礎設施規模進一步擴大,網絡化程度提高。鐵路營業里程從2010年的8.6萬公里增加到12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從0.75萬公里增加到1.9萬公里;快速鐵路網基本建成,總規模達4萬公里以上,基本覆蓋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里程達到3300公里,擁有運營線路的城市達到25個。公路網總里程從398萬公里增加到456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從7.4萬公里增加到12.3萬公里。內河高等級航道達標里程達到1.4萬公里,沿海港口深水泊位達到2225個,長江成為世界上水運最為繁忙的河流。民航運輸機場達到213個,航線達到3458條。
(二)信息基礎設施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部署實施“寬帶中國”戰略,新一代信息網絡設施布局建設,通寬帶鄉鎮比例已經達到100%。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等5個城市啟動云計算試點,云計算數據中心等應用設施能力大為增強。國家人口庫、法人庫、空間地理庫建設穩步推進,人口庫初步實現公安部等6部門的13項人口信息的共享,安全生產、健康保障、社會信用等一批跨部門共建共享的信息系統啟動建設。國家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體系基本形成,外網橫向連接了118個中央單位和14.4萬個地方單位,縱向基本覆蓋了中央、省、地、縣4級,基于外網的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社會保障等業務應用系統達到5000多項。
(三)水利設施建設全面提速
全面推進水利設施建設,防洪和供水用水能力大幅增強。開工建設84項重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中線主體工程基本完工,西江大藤峽、淮河出山店、陜西引漢濟渭等工程加快實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繼續推進,防洪體系和水資源配置格局不斷完善,新增供水能力380億立方米。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山洪災害防治等防洪薄弱環節建設加快推進。重點水源工程和流域控制性樞紐工程建設穩步推進。
(四)能源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
同步推進能源生產基地和能源輸送網絡建設。大型煤炭煤電基地建設有序推進,14個大型煤炭基地產量占全國比例超過91%。油氣保障能力逐步增強,原油產量達到2.1億噸,石油戰略儲備能力達到1240萬噸,天然氣產量較快增長,達1302億立方米。核電安全高效發展,在運在建核電裝機達到5916萬千瓦。可再生能源應用規模不斷擴大,常規水電裝機達到2.8億千瓦,風電并網容量達到9581萬千瓦,光伏發電并網容量達到2652萬千瓦。能源輸送網絡日臻完善,油氣管道總長度達到11.2萬公里。
三、協調發展有序推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推進協調發展,城鄉一體化水平不斷提升;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與“三大戰略”有機結合,促進了區域協調協同發展,區域發展差距不斷縮小、相對落后地區發展提速、產業布局更趨合理。
(一)城鄉一體化水平提升
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戰略任務。近幾年來,城鄉要素市場一體化建設有序推進,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逐步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和同工同酬制度逐步落實;城鄉統一的金融市場逐步完善,村鎮銀行等主要面向“三農”的金融機構數量大幅增加。城鄉規劃一體化取得進展,市縣域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聚集、村落分布、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更為合理。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迅速推進,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城鄉聯網逐步推行,城鄉基礎設施連接更為通暢。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穩步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銜接有所改善。
(二)區域發展差距穩步縮小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繼續實施以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為主要內涵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中西部地區涌現出一批新的增長極;東部地區轉型升級呈現先行一步態勢,對全國經濟平穩運行形成有力支撐。面對2013年以來東北地區經濟持續下行的困難狀況,黨中央支持東北地區振興力度加大,在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城區老工業區和獨立工礦區搬遷改造的同時,實施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國資國企改革、面向東北亞開放、扶持創新創業等措施,努力打造東北地區競爭新優勢。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推動實施“一帶一路”建設,推進與沿線國家的政策溝通、設施連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人文相通,正在帶動國內相關地區的經濟增長。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啟動一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示范項目,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快速推進,產業升級轉移有序進行。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沿江綜合運輸大通道支撐作用凸顯,上中下游要素流動性增強、產業分工協作更為緊密。
(三)老少邊窮地區發展步伐加快
實施支持西藏、新疆、寧夏、廣西、內蒙古、青海等省藏區和甘肅、貴州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政策,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以及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陜甘寧革命老區、大別山革命老區、廣西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政策,進一步加大扶貧投入力度,形成全方位對口支援新格局,有力促進了這些地區加快發展。民族8省區、580個國家扶貧重點縣以及貧困地區的農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四)產業布局更趨合理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遵循市場規律引導產業跨區域梯度轉移,依托政府力量強化發展滯后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區域發展差距正在穩步縮小。在勞動力、資源環境等要素成本壓力和供應鏈重構的作用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加快向其他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和產業園區快速壯大,經濟增長極呈現從南到北、由東至西轉移的態勢,經濟版圖從傳統三大引擎牽引向多極支撐轉變,區域相對差距逐步縮小、絕對差距擴大放緩。
四、體制改革亮點紛呈
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后,一批帶有頂層設計性質的改革方案相繼出臺,一批具有標志性、關鍵性、引領性的改革舉措陸續推出,一些多年想改未改的重要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為經濟社會發展釋放了大量制度紅利。
(一)簡政放權力度空前
以職能轉變為核心,繼續簡政放權、推進機構改革、提高行政效能,激發市場活力。逐步推行權力清單制度,國務院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公開,全面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嚴格控制新設行政許可。投資體制改革持續深化,中央層面投資核準事項精簡了76%;企業投資項目實行網上并聯核準,徹底取消了銀行貸款承諾、電網接入意見、鐵路專用線接軌意見等18項前置手續,全面取消除特殊需要并有法律依據外的強制性中介服務;95%以上的外商投資項目、98%以上的境外投資項目改為網上備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商事制度改革極大增進了經濟活躍度,“先證后照”改為“先照后證”,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工商登記前置審批項目減少了85%,“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等改革積極推進,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事中事后監管新機制正在建立,寬松平等的準入環境正在形成,為經濟孕育了新的起飛“風口”,助推了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日增1萬戶。
(二)市場決定價格作用更加明顯
建立更加靈敏地反映成本和市場供求變化的價格機制。放寬政府對價格的管控,政府定價項目減少了80%,政府定價的商品服務銷售額占比不到3%;放開了絕大部分藥品、電信資費、非公立醫療機構服務等60多項商品和服務價格;將鐵路貨物運價改為政府指導價,允許上浮不超過10%、下浮不限。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掛鉤,朝著市場化方向邁出重要一步;實現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并軌,放開大用戶直供氣價,實行市場調節價的天然氣占比提高到40%;居民用氣階梯價格制度在11個省份的48個城市實施,居民用水階梯價格制度在26個省份的270個城市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在27個省的80個縣啟動。農產品價格和市場調控機制繼續完善,新疆棉花、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啟動。
(三)多個關鍵領域改革積極推進
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新突破。國有企業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鼓勵非國有資本投資主體參與國企改制重組。繼續推進國有資本調整重組,鐵路機車、核電、電信領域國企和相關業務重組完成,中央企業從122家調整為110家。中央還將推進國有企業分類改革,進一步促進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財稅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全面取消預算外資金,將所有政府性收入全部納入預算管理。自2012年起,交通運輸業、部分現代服務業、鐵路運輸、郵政服務業、電信業先后納入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截至2015年6月底,累計減稅4848億元。小微企業暫免征收增值稅和營業稅范圍進一步擴大。金融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邁出重大步伐,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建設得到強化,推出新股發行注冊制改革;債券市場在規范創新中不斷發展,直接融資比重顯著提高。
總的來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躍上新臺階。展望未來,我國經濟發展依然潛力巨大、前景廣闊。我們將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凝神聚力、開拓創新,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確保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一、經濟運行穩中有進
在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的深度調整期,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主動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推動經濟建設,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一)經濟增長速度全球領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率保持在7%以上的較高水平,在高基數上實現了中高速增長和經濟質量效益穩步提高。2015年,我國GDP總量近68萬億元,牢牢占據世界第二位。經濟增速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我國仍處于絕對領跑者地位:近年來,發達國家中,美國、日本、德國年均增長率低于3%,日本甚至出現零增長、負增長;新興經濟體中的其他“金磚國家”經濟增速表現也多不如我國,總量更是差距巨大。在錯綜復雜的形勢下,我國經濟依然保持了中高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0%,充分說明中國是世界經濟的穩定器、增長的動力源。
(二)經濟結構逐步優化升級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要素投入結構、需求結構、供給結構持續優化,逐步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由以前主要依靠勞動力數量和資本存量增長來驅動經濟增長,轉變為在勞動力數量減少的前提下,主要依靠科學技術和人力資本增長來驅動經濟增長。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持續提高,由2012年的52.2%增加到2015年預計的55.1%。由以前主要依靠投資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為主要依靠消費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 2015年上半年,消費需求對增長的貢獻率提高至60%,比2012年增長8.2個百分點。
在市場倒逼和政策引領的雙重作用下,我國產業重大結構性問題得到改善,新的增長動能逐步形成,新舊動力有序轉換,長期發展后勁持續增強。
首先,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十八大以來,我們一手抓淘汰落后,積極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一手抓轉型升級,改善品質質量,取得了良好成效。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智能制造開始興起,成為制造業的新生力量。一批擁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的企業脫穎而出,帶動了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零部件水平提高,拉動了產業整體素質提升。順應世界產業發展潮流,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制定“中國制造2025”和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力求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
其次,服務業發展保持良好勢頭。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連創新高,2013年達46.1%,首次超過工業,成為國民經濟最大產業,2015年比重更是超過50%。在企業越來越依靠服務維持市場地位、產業越來越趨向服務引領制造的新趨勢下,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第三方物流、商務咨詢、服務外包、人才服務和品牌培育等產業規模壯大。生活性服務業得到創新發展,以互聯網為牽引的電子商務、產品定制和第三方支付迅速發展,體育產業、家庭服務、旅游服務、養老服務快速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有效供給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有所改善。
最后,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焖贁U大。在東部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例如深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經超過35%。一批富有創新活力的企業,如華為、格力等展現出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基因工程、醫療器械、超材料、衛星導航、無人機等行業的一大批中小企業也開始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
二、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構建適度超前、整體最優的一體化現代基礎設施網絡,適應并引領人口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開發,發展環境不斷改善。
(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持續完善
水利、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管道、郵政等基礎設施規模進一步擴大,網絡化程度提高。鐵路營業里程從2010年的8.6萬公里增加到12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從0.75萬公里增加到1.9萬公里;快速鐵路網基本建成,總規模達4萬公里以上,基本覆蓋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里程達到3300公里,擁有運營線路的城市達到25個。公路網總里程從398萬公里增加到456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從7.4萬公里增加到12.3萬公里。內河高等級航道達標里程達到1.4萬公里,沿海港口深水泊位達到2225個,長江成為世界上水運最為繁忙的河流。民航運輸機場達到213個,航線達到3458條。
(二)信息基礎設施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部署實施“寬帶中國”戰略,新一代信息網絡設施布局建設,通寬帶鄉鎮比例已經達到100%。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等5個城市啟動云計算試點,云計算數據中心等應用設施能力大為增強。國家人口庫、法人庫、空間地理庫建設穩步推進,人口庫初步實現公安部等6部門的13項人口信息的共享,安全生產、健康保障、社會信用等一批跨部門共建共享的信息系統啟動建設。國家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體系基本形成,外網橫向連接了118個中央單位和14.4萬個地方單位,縱向基本覆蓋了中央、省、地、縣4級,基于外網的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社會保障等業務應用系統達到5000多項。
(三)水利設施建設全面提速
全面推進水利設施建設,防洪和供水用水能力大幅增強。開工建設84項重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中線主體工程基本完工,西江大藤峽、淮河出山店、陜西引漢濟渭等工程加快實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繼續推進,防洪體系和水資源配置格局不斷完善,新增供水能力380億立方米。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山洪災害防治等防洪薄弱環節建設加快推進。重點水源工程和流域控制性樞紐工程建設穩步推進。
(四)能源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
同步推進能源生產基地和能源輸送網絡建設。大型煤炭煤電基地建設有序推進,14個大型煤炭基地產量占全國比例超過91%。油氣保障能力逐步增強,原油產量達到2.1億噸,石油戰略儲備能力達到1240萬噸,天然氣產量較快增長,達1302億立方米。核電安全高效發展,在運在建核電裝機達到5916萬千瓦。可再生能源應用規模不斷擴大,常規水電裝機達到2.8億千瓦,風電并網容量達到9581萬千瓦,光伏發電并網容量達到2652萬千瓦。能源輸送網絡日臻完善,油氣管道總長度達到11.2萬公里。
三、協調發展有序推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推進協調發展,城鄉一體化水平不斷提升;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與“三大戰略”有機結合,促進了區域協調協同發展,區域發展差距不斷縮小、相對落后地區發展提速、產業布局更趨合理。
(一)城鄉一體化水平提升
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戰略任務。近幾年來,城鄉要素市場一體化建設有序推進,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逐步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和同工同酬制度逐步落實;城鄉統一的金融市場逐步完善,村鎮銀行等主要面向“三農”的金融機構數量大幅增加。城鄉規劃一體化取得進展,市縣域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聚集、村落分布、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更為合理。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迅速推進,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城鄉聯網逐步推行,城鄉基礎設施連接更為通暢。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穩步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銜接有所改善。
(二)區域發展差距穩步縮小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繼續實施以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為主要內涵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中西部地區涌現出一批新的增長極;東部地區轉型升級呈現先行一步態勢,對全國經濟平穩運行形成有力支撐。面對2013年以來東北地區經濟持續下行的困難狀況,黨中央支持東北地區振興力度加大,在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城區老工業區和獨立工礦區搬遷改造的同時,實施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國資國企改革、面向東北亞開放、扶持創新創業等措施,努力打造東北地區競爭新優勢。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推動實施“一帶一路”建設,推進與沿線國家的政策溝通、設施連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人文相通,正在帶動國內相關地區的經濟增長。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啟動一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示范項目,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快速推進,產業升級轉移有序進行。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沿江綜合運輸大通道支撐作用凸顯,上中下游要素流動性增強、產業分工協作更為緊密。
(三)老少邊窮地區發展步伐加快
實施支持西藏、新疆、寧夏、廣西、內蒙古、青海等省藏區和甘肅、貴州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政策,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以及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陜甘寧革命老區、大別山革命老區、廣西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政策,進一步加大扶貧投入力度,形成全方位對口支援新格局,有力促進了這些地區加快發展。民族8省區、580個國家扶貧重點縣以及貧困地區的農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四)產業布局更趨合理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遵循市場規律引導產業跨區域梯度轉移,依托政府力量強化發展滯后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區域發展差距正在穩步縮小。在勞動力、資源環境等要素成本壓力和供應鏈重構的作用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加快向其他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和產業園區快速壯大,經濟增長極呈現從南到北、由東至西轉移的態勢,經濟版圖從傳統三大引擎牽引向多極支撐轉變,區域相對差距逐步縮小、絕對差距擴大放緩。
四、體制改革亮點紛呈
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后,一批帶有頂層設計性質的改革方案相繼出臺,一批具有標志性、關鍵性、引領性的改革舉措陸續推出,一些多年想改未改的重要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為經濟社會發展釋放了大量制度紅利。
(一)簡政放權力度空前
以職能轉變為核心,繼續簡政放權、推進機構改革、提高行政效能,激發市場活力。逐步推行權力清單制度,國務院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公開,全面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嚴格控制新設行政許可。投資體制改革持續深化,中央層面投資核準事項精簡了76%;企業投資項目實行網上并聯核準,徹底取消了銀行貸款承諾、電網接入意見、鐵路專用線接軌意見等18項前置手續,全面取消除特殊需要并有法律依據外的強制性中介服務;95%以上的外商投資項目、98%以上的境外投資項目改為網上備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商事制度改革極大增進了經濟活躍度,“先證后照”改為“先照后證”,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工商登記前置審批項目減少了85%,“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等改革積極推進,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事中事后監管新機制正在建立,寬松平等的準入環境正在形成,為經濟孕育了新的起飛“風口”,助推了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日增1萬戶。
(二)市場決定價格作用更加明顯
建立更加靈敏地反映成本和市場供求變化的價格機制。放寬政府對價格的管控,政府定價項目減少了80%,政府定價的商品服務銷售額占比不到3%;放開了絕大部分藥品、電信資費、非公立醫療機構服務等60多項商品和服務價格;將鐵路貨物運價改為政府指導價,允許上浮不超過10%、下浮不限。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掛鉤,朝著市場化方向邁出重要一步;實現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并軌,放開大用戶直供氣價,實行市場調節價的天然氣占比提高到40%;居民用氣階梯價格制度在11個省份的48個城市實施,居民用水階梯價格制度在26個省份的270個城市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在27個省的80個縣啟動。農產品價格和市場調控機制繼續完善,新疆棉花、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啟動。
(三)多個關鍵領域改革積極推進
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新突破。國有企業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鼓勵非國有資本投資主體參與國企改制重組。繼續推進國有資本調整重組,鐵路機車、核電、電信領域國企和相關業務重組完成,中央企業從122家調整為110家。中央還將推進國有企業分類改革,進一步促進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財稅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全面取消預算外資金,將所有政府性收入全部納入預算管理。自2012年起,交通運輸業、部分現代服務業、鐵路運輸、郵政服務業、電信業先后納入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截至2015年6月底,累計減稅4848億元。小微企業暫免征收增值稅和營業稅范圍進一步擴大。金融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邁出重大步伐,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建設得到強化,推出新股發行注冊制改革;債券市場在規范創新中不斷發展,直接融資比重顯著提高。
總的來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躍上新臺階。展望未來,我國經濟發展依然潛力巨大、前景廣闊。我們將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凝神聚力、開拓創新,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確保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