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中國外交大戰略
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我們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對外工作理念,使我國對外工作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絲綢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有陸路和海路之分。在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時代潮流,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凸顯,新技術革命推動交通運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以“絲綢之路”為主線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構想和倡議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使這一古老通道重煥生機。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首次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倡議;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時提出,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至此,“一帶一路”構想和倡議被正式提升為國家戰略。
堅持合作共贏,弘揚絲路精神
“一帶一路”蘊含著以經濟合作為基礎,以人文交流為支撐,以互利共贏為宗旨的發展內涵。2014年6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講話時指出,“千百年來,絲綢之路承載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精神薪火相傳”,這一點集中闡述了絲路精神的基本內涵。
和平合作。絲路國家應順應時代潮流,堅持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講信修睦,真誠相待,友好相處,不斷鞏固政治和戰略互信。中國將以建設性姿態參與地區事務,秉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近睦遠交,使沿線國家對我們更認同、更親近、更支持;堅持主持公道、伸張正義,推動通過對話找到各方關切的最大公約數,為妥善解決地區熱點問題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并在此基礎上加強以經濟合作為主線的全方位合作。
開放包容。絲路國家應堅持以開放包容心態看待對方,尊重彼此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尊重各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探索和實踐;堅定對對方戰略走向的信心,在對方重大關切問題上相互支持,牢牢把握戰略合作的大方向。中國將以更加開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態、更加寬廣的視角、更加積極的姿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在各國之間搭建起和平、增長、改革、文明的橋梁,構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市場,使各國的人員、企業、資金、技術活起來,火起來,推動建設世界經濟政治新秩序,實現多元共生、包容共進,共同造福于本地區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
互學互鑒。絲路國家應該促進文明互鑒,平等交流,用對話交流代替沖突對抗,不同社會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傳統的國家和諧相處;尊重其他國家的多樣性,多做有利于本地區發展穩定的事情;大力開展文化交流,在學習互鑒中,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應有貢獻;分享治國理政經驗,從各自文明和發展實踐中汲取智慧。
互利共贏。絲路國家應沿著互利共贏之路,追求共同發展,既要讓自己過得好,也要讓別人過得好,使雙方成為興衰相伴、安危與共、同舟共濟的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攜手建設命運共同體,為本地區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踐行親、誠、惠、容理念,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地惠及亞洲國家;通過擴大同相關國家各領域務實合作,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加強“五通”建設,推動互聯互通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中指出,我們可從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先做起來:
加強政策溝通,即各國就經濟發展戰略和對策進行充分交流,本著求同存異原則,協商制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為區域經濟融合“開綠燈”。
加強道路聯通,即打通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運輸大通道,在此基礎上,積極探討完善跨境交通基礎設施,逐步形成連接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為各國經濟發展和人員往來提供便利。
加強貿易暢通,即絲路國家就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問題進行探討并作出適當安排,消除貿易壁壘,降低貿易和投資成本,提高區域經濟循環速度和質量;探索區域性自由貿易,推進跨境自由貿易園區建設。
加強貨幣流通,即推廣中俄等國在本幣結算方面開展良好合作中積累的豐富經驗,降低流通成本,增強抵御金融風險能力,提高經濟國際競爭力。
加強民心相通,即絲路國家的合作必須得到各國人民支持,應加強人民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為開展區域合作奠定堅實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貿易暢通是先導,道路聯通是基礎,政策溝通是保障,貨幣流通是重要支撐,民心相通是動力源泉。五通皆通之日,應是經濟帶建成之時。”
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APEC會議上就做好互聯互通提出四點建議:一是構建覆蓋太平洋兩岸的亞太互聯互通格局;二是打通制約互聯互通建設的瓶頸;三是在區域和國際合作框架內推進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建設;四是用互聯互通促進亞太地區人民在各領域建立更密切聯系。在這次會議上,中國對“互聯互通”的闡釋已漸成體系。
2014年11月8日,習近平主席在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對話會的講話中指出,“互聯互通”應該是基礎設施、制度規章、人員交流三位一體,應該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領域齊頭并進,是全方位、立體化、網絡狀的大聯通,是生機勃勃、群策群力的開放系統。“一帶一路”與互聯互通相融相近、相輔相成。如果將“一帶一路”比喻為亞洲騰飛的兩只翅膀,那么互聯互通就是兩只翅膀的血脈經絡。習近平主席對加強互聯互通提出了五點建議:第一,以亞洲國家為重點方向,率先實現亞洲互聯互通;第二,以經濟走廊為依托,建立亞洲互聯互通的基本框架;第三,以交通基礎設施為突破,實現亞洲互聯互通的早期收獲;第四,以建設融資平臺為抓手,打破亞洲互聯互通的瓶頸,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開放的絲路基金;第五,以人文交流為紐帶,夯實亞洲互聯互通的社會根基。未來5年,中國將為周邊國家提供2萬個互聯互通領域培訓名額。
健全發展機制,促進區域合作
“一帶一路”外交戰略的實施需要在一定的機制下運行,這些機制包括實施的原則、方向、目標、步驟等。
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共商,就是集思廣益,好事大家商量著辦,使“一帶一路”建設兼顧雙方利益和關切,體現雙方智慧和創意。共建,就是各施所長,各盡所能,把雙方優勢和潛能充分發揮出來,聚沙成塔,積水成淵,持之以恒加以推進。共享,就是讓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世界人民,打造國家間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規劃好方向和目標,構建合作格局。首先,確立合作主軸,深化合作主軸領域全產業鏈合作,構建互惠互利、安全可靠、長期友好的戰略合作關系。其次,夯實合作基礎,確立合作重要領域,推動相關的制度性安排;再次,選準合作的突破口,不斷提升合作層次,腳踏實地,爭取早期收獲。
點線片依次推進,促進區域合作。習近平主席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中提出“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2014年11月4日,習近平主席在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上強調要做好“一帶一路”總體布局,盡早確定今后幾年的時間表、路線圖。首先,抓住關鍵的標志性工程,重點是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和有利于沿線國家民生改善的項目。其次,以創新思維辦好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 絲路基金。最后,統籌協調好各方關系,形成合力。
加強人文交流,增進國家友誼。“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關鍵基礎。”堅持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進,促進我國同沿線國家教育、旅游、學術、藝術等人文交流。利用各種交流發展機制,舉辦絲路國家間友好交流活動;促進青年、智庫、議會、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等的友好交流,開展互辦藝術節等文化交流活動,鼓勵青年學生赴對方國家留學交流;加強旅游、航空、新聞出版等領域合作;交流發展經驗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動文化交流機構互訪,開展對口合作。
“一帶一路”的意義與前瞻
有利于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建設“一帶一路”是黨中央、國務院統攬政治、外交、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構筑了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一體兩翼”,平衡改革開放總體呈現的東快西慢、海強陸弱格局,拓展了對外開放的輻射面和對外交往的領域。
有利于推動區域合作,走向共同繁榮。“一帶一路”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一帶一路”是開放包容的經濟合作倡議,不限國別范圍,不搞封閉機制,使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利用地緣相近、人文相通的優勢,實現經濟、貿易互補。初步估算,“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10萬億美元的商品,對外投資將超過5000億美元,出境游客數量約5億人次,周邊國家以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將率先受益,實現相關國家的共同繁榮。
有利于增強中國實力,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一帶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帶,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據中國經濟網數據,2013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額超過1萬億美元,占中國外貿總額的1/4。過去10年,中國與沿途國家的貿易額年均增長19%。“一帶一路”構想與“中國夢”的理念是相輔相成的,與“新型大國關系”一起填補了“中國夢”在外交領域的空白,是 “中國夢”戰略的合理延伸。
從未來發展態勢看,建設“一帶一路”既有利于我國西部開發,實現產業升級,又使沿海地區更加便利地開展全球貿易;既加強了與沿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又開拓了國際市場,為國內產業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一帶一路”將解決中國過剩產能的市場資源獲取、戰略縱深的開拓和國家安全的強化這三個重要的戰略問題,將是我國未來十年的重大政策紅利。
絲綢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有陸路和海路之分。在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時代潮流,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凸顯,新技術革命推動交通運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以“絲綢之路”為主線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構想和倡議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使這一古老通道重煥生機。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首次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倡議;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時提出,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至此,“一帶一路”構想和倡議被正式提升為國家戰略。
堅持合作共贏,弘揚絲路精神
“一帶一路”蘊含著以經濟合作為基礎,以人文交流為支撐,以互利共贏為宗旨的發展內涵。2014年6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講話時指出,“千百年來,絲綢之路承載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精神薪火相傳”,這一點集中闡述了絲路精神的基本內涵。
和平合作。絲路國家應順應時代潮流,堅持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講信修睦,真誠相待,友好相處,不斷鞏固政治和戰略互信。中國將以建設性姿態參與地區事務,秉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近睦遠交,使沿線國家對我們更認同、更親近、更支持;堅持主持公道、伸張正義,推動通過對話找到各方關切的最大公約數,為妥善解決地區熱點問題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并在此基礎上加強以經濟合作為主線的全方位合作。
開放包容。絲路國家應堅持以開放包容心態看待對方,尊重彼此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尊重各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探索和實踐;堅定對對方戰略走向的信心,在對方重大關切問題上相互支持,牢牢把握戰略合作的大方向。中國將以更加開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態、更加寬廣的視角、更加積極的姿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在各國之間搭建起和平、增長、改革、文明的橋梁,構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市場,使各國的人員、企業、資金、技術活起來,火起來,推動建設世界經濟政治新秩序,實現多元共生、包容共進,共同造福于本地區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
互學互鑒。絲路國家應該促進文明互鑒,平等交流,用對話交流代替沖突對抗,不同社會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傳統的國家和諧相處;尊重其他國家的多樣性,多做有利于本地區發展穩定的事情;大力開展文化交流,在學習互鑒中,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應有貢獻;分享治國理政經驗,從各自文明和發展實踐中汲取智慧。
互利共贏。絲路國家應沿著互利共贏之路,追求共同發展,既要讓自己過得好,也要讓別人過得好,使雙方成為興衰相伴、安危與共、同舟共濟的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攜手建設命運共同體,為本地區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踐行親、誠、惠、容理念,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地惠及亞洲國家;通過擴大同相關國家各領域務實合作,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加強“五通”建設,推動互聯互通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中指出,我們可從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先做起來:
加強政策溝通,即各國就經濟發展戰略和對策進行充分交流,本著求同存異原則,協商制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為區域經濟融合“開綠燈”。
加強道路聯通,即打通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運輸大通道,在此基礎上,積極探討完善跨境交通基礎設施,逐步形成連接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為各國經濟發展和人員往來提供便利。
加強貿易暢通,即絲路國家就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問題進行探討并作出適當安排,消除貿易壁壘,降低貿易和投資成本,提高區域經濟循環速度和質量;探索區域性自由貿易,推進跨境自由貿易園區建設。
加強貨幣流通,即推廣中俄等國在本幣結算方面開展良好合作中積累的豐富經驗,降低流通成本,增強抵御金融風險能力,提高經濟國際競爭力。
加強民心相通,即絲路國家的合作必須得到各國人民支持,應加強人民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為開展區域合作奠定堅實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貿易暢通是先導,道路聯通是基礎,政策溝通是保障,貨幣流通是重要支撐,民心相通是動力源泉。五通皆通之日,應是經濟帶建成之時。”
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APEC會議上就做好互聯互通提出四點建議:一是構建覆蓋太平洋兩岸的亞太互聯互通格局;二是打通制約互聯互通建設的瓶頸;三是在區域和國際合作框架內推進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建設;四是用互聯互通促進亞太地區人民在各領域建立更密切聯系。在這次會議上,中國對“互聯互通”的闡釋已漸成體系。
2014年11月8日,習近平主席在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對話會的講話中指出,“互聯互通”應該是基礎設施、制度規章、人員交流三位一體,應該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領域齊頭并進,是全方位、立體化、網絡狀的大聯通,是生機勃勃、群策群力的開放系統。“一帶一路”與互聯互通相融相近、相輔相成。如果將“一帶一路”比喻為亞洲騰飛的兩只翅膀,那么互聯互通就是兩只翅膀的血脈經絡。習近平主席對加強互聯互通提出了五點建議:第一,以亞洲國家為重點方向,率先實現亞洲互聯互通;第二,以經濟走廊為依托,建立亞洲互聯互通的基本框架;第三,以交通基礎設施為突破,實現亞洲互聯互通的早期收獲;第四,以建設融資平臺為抓手,打破亞洲互聯互通的瓶頸,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開放的絲路基金;第五,以人文交流為紐帶,夯實亞洲互聯互通的社會根基。未來5年,中國將為周邊國家提供2萬個互聯互通領域培訓名額。
健全發展機制,促進區域合作
“一帶一路”外交戰略的實施需要在一定的機制下運行,這些機制包括實施的原則、方向、目標、步驟等。
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共商,就是集思廣益,好事大家商量著辦,使“一帶一路”建設兼顧雙方利益和關切,體現雙方智慧和創意。共建,就是各施所長,各盡所能,把雙方優勢和潛能充分發揮出來,聚沙成塔,積水成淵,持之以恒加以推進。共享,就是讓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世界人民,打造國家間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規劃好方向和目標,構建合作格局。首先,確立合作主軸,深化合作主軸領域全產業鏈合作,構建互惠互利、安全可靠、長期友好的戰略合作關系。其次,夯實合作基礎,確立合作重要領域,推動相關的制度性安排;再次,選準合作的突破口,不斷提升合作層次,腳踏實地,爭取早期收獲。
點線片依次推進,促進區域合作。習近平主席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中提出“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2014年11月4日,習近平主席在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上強調要做好“一帶一路”總體布局,盡早確定今后幾年的時間表、路線圖。首先,抓住關鍵的標志性工程,重點是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和有利于沿線國家民生改善的項目。其次,以創新思維辦好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 絲路基金。最后,統籌協調好各方關系,形成合力。
加強人文交流,增進國家友誼。“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關鍵基礎。”堅持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進,促進我國同沿線國家教育、旅游、學術、藝術等人文交流。利用各種交流發展機制,舉辦絲路國家間友好交流活動;促進青年、智庫、議會、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等的友好交流,開展互辦藝術節等文化交流活動,鼓勵青年學生赴對方國家留學交流;加強旅游、航空、新聞出版等領域合作;交流發展經驗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動文化交流機構互訪,開展對口合作。
“一帶一路”的意義與前瞻
有利于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建設“一帶一路”是黨中央、國務院統攬政治、外交、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構筑了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一體兩翼”,平衡改革開放總體呈現的東快西慢、海強陸弱格局,拓展了對外開放的輻射面和對外交往的領域。
有利于推動區域合作,走向共同繁榮。“一帶一路”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一帶一路”是開放包容的經濟合作倡議,不限國別范圍,不搞封閉機制,使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利用地緣相近、人文相通的優勢,實現經濟、貿易互補。初步估算,“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10萬億美元的商品,對外投資將超過5000億美元,出境游客數量約5億人次,周邊國家以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將率先受益,實現相關國家的共同繁榮。
有利于增強中國實力,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一帶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帶,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據中國經濟網數據,2013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額超過1萬億美元,占中國外貿總額的1/4。過去10年,中國與沿途國家的貿易額年均增長19%。“一帶一路”構想與“中國夢”的理念是相輔相成的,與“新型大國關系”一起填補了“中國夢”在外交領域的空白,是 “中國夢”戰略的合理延伸。
從未來發展態勢看,建設“一帶一路”既有利于我國西部開發,實現產業升級,又使沿海地區更加便利地開展全球貿易;既加強了與沿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又開拓了國際市場,為國內產業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一帶一路”將解決中國過剩產能的市場資源獲取、戰略縱深的開拓和國家安全的強化這三個重要的戰略問題,將是我國未來十年的重大政策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