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提出了諸多新見解。其中有些涉及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原則性問題,已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和討論。現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一、關于中國近代的社會性質
從學術層面上看,有關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不是一個孤立的、無關大局的問題,它同時關系到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改良和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認識。
早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的思想理論界就曾圍繞中國的社會性質問題展開了一場持續近十年的大論戰。參加討論的人在政治理念、學術主張、所用依據方面雖不盡相同,但是,凡是否認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人,同時也不贊成中共領導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反之,則大都會肯定進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必要性。正是通過這場論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理論工作者不僅判定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還初步形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科學的史學體系。中國共產黨也在對近代社會性質這一基本國情認識基礎上,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觀點,為史學界所普遍接受,而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實踐,則被公認為是對這一觀點的有力證明。但是,近年來,有些學者對此提出了質疑。有人認為,近代中國社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統全面沖突的產物,所謂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半封建半殖民地等等概念,都帶有認識上的偏差。有人則提出,半封建半殖民地并不是個統一的整體,半殖民地與半獨立相對應,是對國家地位的描述;半封建的另一半則是半資本主義。中國近代的總趨向是封建主義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發生與發展,毛澤東“兩半論”的失誤,就在于忽視了資本主義在中國發生和發展的巨大進步意義。以往我們對于外國資本主義僅僅著眼于它的掠奪和奴役,而諱言它對中國社會經濟的推動和促進。有的文章認為,帝國主義破壞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但沒有也不可能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所以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國仍是封建社會,此后則是半封建或半資本主義社會(也有人認為是資本主義社會)。
總的來看,一些學者雖已明確對“兩半論”提出了質疑或否定,但對隨之而來的一些問題尚缺乏進一步的闡述和論證。
馬克思主義教學科研部
行文利
行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