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難養高科技
有學者指出中國是一個沒有創造性的民族,有人提出反駁:中國不是有四大發明嗎?我們中國古代的確與創造發明,尤其是四大發明影響深遠。但我們發明的東西卻沒有用在正當之處。魯迅在雜文中提出這樣一段話:“外國人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印刷術與造紙,中國對歐洲影響最為深遠的可以說是宋朝,造紙術與印刷術為歐洲文藝復興奠定了基礎。我們不能再沉浸在四大發明的歷史中沾沾自喜,更應思考一下為什么我們的科技發展仍然在世界體系中滯后。從文化角度講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以小概率事件求勝
中國有古語“失敗是成功之母、四兩撥千斤”。在西方看來“失敗是成功之母”則是決策與管理的失誤。就拿孫中山領導的革命為例,前后經過10次失敗才換來辛亥革命的成功。用西方理念來講就是管理失誤,比如黃花崗72烈士,用200-300人去進攻總督府,我們可以說是四兩撥千斤,殺雞不用牛刀,但我們沒有必勝的把握。歷史中的觀念比比皆是,比如我們崇拜的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諸葛亮與他的空城計與借東風,如果當時司馬懿沖擊去,如果當時沒有東風呢?這樣可以看出我們中國人有種思維就是將成功寄托于小概率事件,這也是我們發展高科技的重大失誤。在我們歷史上以千金撥四兩,以多勝少的故事很多、大規模投入作戰保障勝利的案例比比皆是,但我們不重視。比如在漢朝,大將軍衛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出戰都是幾萬人,西方理念崇尚殺雞要用牛刀,集中優勢“以多勝少”,這才是發展高科技的思維。小概率實踐發展科技造成我國高科技廠商大量倒閉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二、不重視測試
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剛買電腦出現故障拿去商店,老板說你運氣不好,給你換一臺,其實問題就是來自于不測試。西安一家公司做電話交換機生意,與西門子競爭,這家公司以市場為導向,要搶占商機,不管產品是否成熟就推向市場,最后市場是被搶下來了,但由于沒有進行測試,導致問題重重,最后不得不派最優秀的研發人員去第一線維修。西門子的東西因為經過嚴格的測試,質量基本不存在大的問題,不是因為他們聰明或是用的材料好,就是因為他們進行了測試。這與我們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相關:從小我們考試追求100分,這種教育體制出來的學生在過程中力避錯誤,追求完美,認為加強錯誤的測試與驗證過程是一種資源浪費。但西方打分是A/B/C,這種打分系統告訴在完成工作中你錯誤是一定存在的,既然有錯誤,加強錯誤的測試與驗證是成功的必然保證。在研發中要把錯誤降為零,就必須把錯誤找出來,加強測試與驗證。
三、工序開發不足
我們在科研開發中相信奇跡、崇拜奇跡。在西方尋求規律,不相信奇跡。我們在科研中的“中餐館思維”,我們在科研中追求人才、尋找人才。 科技發展需要重視積累,需要工序,把大廚師做菜的方法,做成工序。這樣才能進行積累,不至于一個人才流失后牽制整個項目的發展。軟件的開發也同樣的道理,分工序進行開發。人才需要被工序化、制度化。
馬研部:龐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