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角色定位
在當代教育呈現由封閉式教育向開放式教育轉變、由職前教育向終身教育轉變、由知識傳遞型教育向知識創新型教育轉變、由共性化教育向個性化教育轉變的過程中,教師角色不僅僅是授業傳道者角色,而且是一個多元化的職業角色,融傳道授業者、學習者、引導者、研究者、設計者、合作者、輔導者于一體。
一、學習者
大學生古話有云“活到老,學到老”。 思政課教師是學習者——這是思政課發展特點的深刻反映,同時也反映了學生對教師的心理期望。因此,在提倡終身學習的時代里,思政課教師首先要成為一名終身學習者。只有不斷更新自身知識,才能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從中實現人生的價值。教師可通過自學或交流等方式,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養。
二、引導者
在當代社會中,教師不再是信息的唯一傳播者和知識體系的權威呈現者,不一定要“聞道在先”,教師的職責不僅僅表現為傳遞知識方面,更應該表現在激勵思考方面。教師將由“教”變為“導”,通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他們獲取并充分利用信息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研究者
教師即研究者”的基本含義是:“教師有能力研究和改進自己的教育行動,教師有能力反思和提高自己的教育行為。”隨著社會教育的改革,相應的課程與教學也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改變,教師應積極參與到課程的完善和教學的改革中去。
四、設計者
現代高校思政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抽象的文本課程,而是由課程教學中的教師、學生、教材和環境四個要素相互作用而成的一種體驗課程。教師只有成為課程的設計者,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課程,才能將學生的情緒真正的調動起來,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相關的思想政治知識,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五、合作者
教師合作是教師履行其角色的重要方式,教師合作的意義與價值得到了越來越多教師及社會的認可。教師的重要角色是教育合作,服務于教育活動,從而實現教育目的。思政課有別于其他專業課的地方是強調的方面與專業課相反。思政課是為了改變學生的觀念,更應該強調掌握知識的過程。作為教育的合作者,教師要協調與處理各個方面的關系,要主動地尋求學生的教育需求,根據教育需要,去發現與挖掘教育資源。這樣,教師工作必定要超越特定時間、空間的約束,在更大的人群、更廣闊的空間中,廣泛地與各種人群、各種社會團體建立關系,尋找教育資源。不言而喻,教師是一名合作者。
六、輔導者
我們正處在一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從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轉化的歷史過程中,各種思潮涌入,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時代突然把社會轉變過程中紛繁復雜的、撲朔迷離的矛盾現象呈現在內心極敏感又脆弱、心理結構十分不平衡的大學生面前,這不僅會造成價值系統混亂,而且會造成情感的極度苦悶,隨之而來的各種心理障礙愈加突出。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還是令人憂慮的,其開展的廣度和深度及水平都與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需要存在一定的距離,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不能令人滿意,心里有問題的大學生有增多的趨勢。因此,作為培養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政課教師應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格教育的水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發展個性心理品質,培養心理調試能力,預防心理障礙,校正行為偏差等都需要心理咨詢師和思政課教師來共同完成,這樣才有可能促使大學生人格健康發展。
通過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角色的定位,使我國社會的現代發展與高校思想政治課教育環境相適應,賦予高校思政課教師更多的社會責任,對提高高校思政課的時效性有重大的意義。
馬研部 : 王春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