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今社會道德滑坡的思考
改革開放38年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但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社會道德問題卻頻繁發生。如生產事故不斷、食品安全問題、社會誠信危機、扶不起的老人、公共設施無人關心等等,一系列不符合道德規范的做法使得“世態炎涼,人心冷漠”成為了人們公認的“社會風氣”。素有“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贊美之詞與我們不再相稱,國民素質沒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反而下降,這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造成了巨大阻礙。
5 月26日下午,寧夏大學紀委書記孔斌同志應邀作了《學習與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孝親尊師•立德樹人•修身勵志》專題講座,她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學習研究,運用典型案例、從正確認識和對待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孝親尊師、立德樹人、修身勵志等5個方面對傳統文化進行了系統詮釋,引發了我對當今社會道德滑坡問題的一些思考。
道德滑坡的原因之一在于國家法制建設滯后。近年來,在利益的驅使下,部分企業“良心缺失”,將人民群眾的生命與健康置之不理,安全事故與食品問題頻發,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我國法制建設不完善,讓不法商人“有機可乘”,利用國家質檢法律的漏洞,成功躲避了法律制裁。如果法律能夠做到盡善盡美,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悲劇發生的幾率。
道德滑坡的原因之二在于社會道德氛圍未建性。現代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能夠為社會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開辟新局面;另一方面對原有傳統穩定結構的大破壞;有破必須有立,但絕大部分后發國家都無法處理好這對矛盾;通常是舊的被全面摧毀,新的卻遲遲沒有建立起來,社會陷入分裂的動蕩。在新文化運動與文化大革命中,中國的許多仁人志士都想打破一切可以打破的東西,跑步進入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可惜這樣所打破的恰恰就是這個民族的靈魂,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道德氛圍未建立,導致社會形成了一種不良的風氣,由此導致人們責任心的喪失,一個喪失責任心的民族,是走向道德滑坡的重要因素。
道德滑坡的原因之三在于社會公德的淡漠。魯迅揭示了中國國民的劣根性——冷漠、麻木、自私。中國“熟人社會”“家本位”的理念,只對自己的家庭朋友講道德,而一旦進入陌生環境與公共領域,人們變得麻木冷漠,公民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針對道德滑坡現象,重構社會道德,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完善法律法規,建設完善的行政監督體系,并加強懲罰力度;二是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道德氛圍,使人們耳濡目染自覺凈化心靈;三是加強對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用傳統的力量凈化社會上的不良風氣。
馬研部: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