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8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會,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在近兩個小時的發布會中,王毅國務委員回答了來自世界各地數十家媒體超過二十個問題,內容涉及中國外交的各個領域,向世界全面介紹了當前中國外交政策,釋放出2019年中國外交的重要信息。
過去一年的中國外交有哪些總體特征,新的一年有哪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應對日趨緊張的中美關系?“一帶一路”倡議在沿線國家有哪些進展和挑戰?中歐、中俄、中日等雙邊關系的形勢如何?我們當前應該如何詮釋和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
針對以上問題,觀察者網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中國對外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金燦榮教授。
【采訪/觀察者網 戴蘇越】
觀察者網:金老師您好,首先能否從我國對外關系的總體層面為我們談一談2019我國外交工作的總體形勢?
金燦榮:我國外交目前的整體基調是求穩。今年王毅國務委員第一個問題回答的是關于建國70年外交的特點,建國70周年是今年工作的重心,外交領域也不例外。中國外交的一大特點是堅持黨的領導,2018年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這是我們外交工作的思想標桿,各界對此評價很高。其次是中國外交要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目標,就眼前的工作來講,我們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外交工作要保持定力。
今年我們的主場外交和往年一樣還是很重要,首先是四月底的“一帶一路”峰會,這是第二次峰會,這次的特點是規格更高、規模更大,此外還有博鰲論壇和進博會。客場外交也會很重視,如在日本舉辦的G20峰會,很有可能在會后習主席還會訪問日本。年底的APEC峰會,習主席肯定會去,東亞峰會很有可能總理要去。其他還有一些,比如上合峰會,金磚峰會等。
其次是要著力處理好大國關系。記者會上已經有一些信息出來,中歐、中俄都有具體的安排:習主席今年的首訪會在歐洲,今年還會訪問俄羅斯。中美沒宣布什么具體的信息,但是好幾個問題都是關于中美的,可見中美關系還是占了極重要的位置。然后是周邊外交一如既往,中國與東盟的COC談判可能會加速推進,中國會努力幫助巴基斯坦、印度,緩和他們的矛盾,朝鮮半島方面中國也是一如既往地發揮積極的作用。
然后就是“一帶一路”,也是我們的工作重點。今天給出的一個數字比我預期得要高,就是123個國家,29個國際組織簽了“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去年是65個國家,幾十個國際組織,今年的國家數增加挺多的。
再下來就寬泛一些,如積極推進國際合作,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等等,這些都屬于多邊外交。
觀察者網:我們看到,中美關系依然是我們外交工作最重要的大國關系之一,也是目前國內乃至全世界聚焦的問題。近期的一系列事件都讓我們感覺到了中美關系形勢嚴峻且愈加復雜,您對此的解讀是什么?
金燦榮:去年,中國外交遇到了挑戰,這個挑戰具體講是美國開始給我們增加壓力,而且推動了他的一幫“小朋友”特別是“五眼”國家一起來壓制中國。
其實中國外交去年整體還可以,周邊外交相當好,甚至有些學者稱去年的周邊外交是“建國以來最好的一年”。此外與發展中國家關系相當好,在多邊國際組織的表現也相當好。而中國外交的三對大國關系:中美、中歐和中俄當中,中俄是相當穩定的,中歐有一些問題,但基本還是相當穩定的,所以去年雖然我們的外交好像山雨欲來的樣子,但是你看細節就會發現,其實就只是大國關系中的美國方向出了問題。
那么既然現在問題的焦點在中美,當然大家就特別關注這個問題,中美關系出現問題某種意義上是必然的:首先中美兩國政治的方向是不一樣的,原來美國有一批人對中國是有期待的,期待中國通過市場化改革漸漸走到美國那條路上去,現在看來我們中國正在堅定走自己的道路,所以這些人就很失望。
然后就是美國政治開始走向民粹化,美國現在占主導地位的是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特朗普現在天天講美國優先,買美國貨,雇美國人,他那邊是本土主義占上風,對外界也沒什么期待。而對外界有期待的自由派,或者說那些全球主義者對中國很失望,所以兩國內部政治的方向是反向的。
再一個就是中國力量的崛起,雖然中國國內對中國是不是崛起的爭議巨大,但國際上好像反倒是比較一致,尤其是美國,對中國看得挺重的。
按照名義GDP,中國是美國的66%,實際GDP是美國的120%,制造業總產值是美國的170%,發電量是美國的170%,數字擺在那里,你也瞞不了了。
現在還是有一些學者認為我們應該韜光養晦,但是韜光養晦的前提是美國對中國比較忽視,過去美國讓我們韜光養晦,其實他是主觀上有點忽略我們,再加上別的事兒干擾了他,另外就是過去中國一般老百姓對韜光養晦是接受的,現在這些條件都沒了,韜晦路線也就走不了了。
美國一旦重視你,以美國的情報能力是什么都瞞不住的,另外韜光養晦還需要國內民眾的贊同,現在國內的民眾是不干的。所以雖然某些知識精英有這個想法,但是知識精英是和現實有點脫節的,以為還可以“欺騙”美國,這個作為戰略研究是絕對不可以的。戰略研究有一個大忌——絕對不要以為你比對手聰明。
在這個背景之下,中美就有了結構性矛盾,不管我們的姿態如何,美國把我們當主要對手是必然要發生的。所以去年就出問題了,面對中國崛起的事實,美國人心里的感覺是震撼,而不是歡迎,他沒有把中國崛起當做一個合作的機會,而是當成了挑戰。
他們對中國的定位也變了,原來差不多有四十年吧,美國對我們的定位是“有缺點的伙伴”,現在美國對中國的看法是有點消極的,對我們的定位是“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
美國這個國家又是行動能力極強的國家,一旦他把你視為對手,馬上就動手了。去年美國和我們打的是以貿易摩擦為總軸心的組合拳,這里面包括貿易摩擦,包括限制中國的高科技,包括一定的金融制裁,包括輿論戰。由于去年貿易摩擦來得很快,面還比較大,所以導致整個中美關系就不穩定了。
比較幸運的是,中國方面還是挺冷靜的。當然,涉及到中國核心利益的時候中國還是要斗一斗,所以去年在貿易摩擦的初期中國是針鋒相對的,但是中國總的方針很清楚——在貿易問題上我們要維護自己的利益,但是同時我們要維護中美關系的大局。
所以去年一整年,中國是非常克制的。截至今天,我們中國官方從來不用“貿易戰”這個詞,而是用“貿易摩擦”這個詞。你看美國媒體一天到晚都是“Trade War, Trade War”地喊 ,但是我們這邊還是很克制的。
而且很多媒體議論過的手段我們都沒有用,比如全面禁止稀土出口,用同樣的金融手段對抗美國,對服務貿易進行報復,還有打擊美國公司的市場份額等等,這些我們是可以選的,但是我們都沒有做。中美關系穩定對我們整個外交的作用很大,所以雖然去年中美關系惡化,但由于中國的態度是相當負責任的,所以雖然貿易摩擦吵吵鬧鬧,但中美關系的大局去年沒有破。
雙方的高層保持著來往,去年12月1日,兩國元首也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見了面,確定了一個90天的談判方案,現在各方面的信息看,談判還是很有成果的,有可能在三月末,中美會就貿易問題達成某種共識,可以對這個問題加以某種控制,這樣至少讓中美關系穩一穩,不至于繼續下墜。
觀察者網:所以可不可以理解為面對美國現在咄咄逼人的態度,我們的策略是先不求立刻分出一個勝負,或是得出一個結論,而是先抱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先把表面的問題緩和,然后立足長遠處理兩國政治方向上的分歧?
金燦榮:是的。中國在整體上比美國更重視中美關系,面對美國挑釁,我們是從大局出發保持克制的。當然有時候有些具體問題你也繞不過去,必須得認真解決,現在比較突出的是貿易摩擦,我們就要努力解決,把這一關先過去。這是中國一個總的態度。
同時我們也要做好心理準備,就像我們前面說的,兩國的政治正在反向而行,因此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從現在開始,中美關系是競爭面占了上風,過去四十年中美關系的總結構是既競爭又合作,但是呢,兩者的比例是比較均衡的,50對50;現在開始,中美關系可能進入到一個競爭為主的階段,未來的中美關系會是七分競爭,三分合作。
觀察者網:也就是說中美關系已經基本不可能回到過去了。
金燦榮:是的,而且還要防范兩個危險:一個是全面新冷戰,另一個是可能在臺海和南海發生的局部熱戰。
觀察者網:您覺得熱戰的可能性大嗎?特別是臺海和南海,如果有熱戰發生,會是很大的事件。
金燦榮:理智上講可能性很小,但是現在美國內部有一批人,他們身居高位,對中國敵意很重,他們是真的很想搞全面新冷戰,甚至想在臺海和南海挑起局部熱戰,這就非常危險了。
美國的媒體把這些人叫做“Deep State”——“深層國家”,他們人不多,但是身居高位且及其重要,對中國極其反感。
這肯定不符合中國利益,也不符合美國利益,更不符合世界利益。因此目前中國的對美關系一定要非常慎重,這兩個危險一定要全力以赴地避免。不過就算避免了,未來中美關系的常態依然是七分競爭,三分合作。
觀察者網:“一帶一路”也是中國外交的一大主調,近幾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也獲得了眾多國家的響應。但是也有一些西方媒體執著于炒作諸如“債務陷阱”這樣的話題,來“忽悠”發展中國家不要參與“一帶一路”,甚至從整體上唱衰“一帶一路”,您覺得這是出于什么樣的原因,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金燦榮:“一帶一路”從2013年后半年提出來到現在已經五年半了,到現在有很多實踐,也有很多研究,對“一帶一路”的看法也很豐富。
我自己的理解是,“一帶一路”的提出是對美國回歸亞洲的一個反應。2010年美國回歸亞洲,把它的戰略重心從歐洲移到亞洲,從大西洋轉移到太平洋。這其實是美國建國二百年來頭一次全球戰略重點轉移,在這之前它一直是把歐洲和大西洋當做重心。然后中國就感到巨大的壓力,面對壓力,中國領導人并不想跟美國直接對抗,于是就往西走。因為這個壓力是從海上、從中國的東邊來的,所以我們就從陸上往西走。第二,“一帶一路”確實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因為我們現在積累了巨大的產能,需要找出路,找市場,否則這些產能積聚在國內就會引發經濟危機,這是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第三,“一帶一路”客觀上對減少我國東西部發展不平衡有很大作用。2013年提“一帶一路”的時候,上海市的人均收入是貴州省的八倍,這從哪個角度講都是不公平的,對國家的長治久安也是有巨大挑戰的。提出“一帶一路”,對西部的發展肯定是有好處的。第四,就是中國希望通過“一帶一路”加強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從而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這是當時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幾個動因。
習主席提出這個倡議之后,很快2014年國家的三部委——發改委、外交部和商務部就提出了“一帶一路”的白皮書(綱要),從倡議到政策,不久之后就有了行動。從那時到現在有四年了,應該講效果比預期的要好:去年我們在沿途搞了一個調查,國有企業參與“一帶一路”的項目有400多個,現在出問題的有30幾個;波士頓大學一個更大的項目調查,把一百萬美元以上的項目投資都算在內,一共是1400多個項目,出問題的比例并不高,大概是100個左右。總體來講是很成功的。
西方現在對“一帶一路”反應比較大其實正是因為我們搞得很成功,反過來如果很失敗,他也就不需要來刻意唱衰了。債務陷阱這玩意兒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這些國家是借了不少錢,他現在要還的都是老債,比如十年前、二十年前的,而“一帶一路”我們行動起來也就是從2015年開始的,這點錢還沒有到還的時候呢。西方媒體其實是在偷換概念。然后呢,他們還說我們破壞環境,我沒有專門研究這個問題,但是我參加過商務部的一些對話,其實我們國營企業對環境要求挺高的,基本上都是找國際第三方來制定環保標準,在現有條件下做得挺好的。說我們破壞人權,也是無稽之談。比如斯里蘭卡科倫坡港開發區,我們給工人的工資是當地平均工資的五倍,那些小伙子在中國的企業里找份工作就像我們改革開放初期在外企工作,是很有面子的,找對象很容易的。
所以西方現在重視了,找不到理由就開始編理由。西方有一個優勢,他們的輿論話語權很厲害,這些國家原來都是西方的殖民地,西方國家在當地有巨大的社會影響,NGO大部分都是他們資助的,再加上這些國家還有一些為反對而反對的反對黨,這個問題就被炒作起來了。
另外這里還要講一點,咱們中國開始往外走是很晚的。近代歷史是從1839年虎門銷煙開始的,1839-1949年我們是沒有獨立的外交戰略的,110年的歷史只有一個主題就是救亡圖存。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我們第一次有了一個現代的政府可以完全掌控這個國家,然后才開始有我們的外交戰略。從1949年到習主席提出“一帶一路”,中國的外交戰略還是以防御為主,它的核心就是不要干涉我的內政。但是“一帶一路”就是以我為主來參與全球治理,這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一個平臺,所以有人把“一帶一路”的平臺稱之為公共產品。
“一帶一路”是中國近代以來主動給國際社會提供一種新的治理方案,正因為新,所以不可避免就會有一些問題。
首先是今天中國往外走,和300年前歐洲人往外走是不一樣的。歐洲人是三管齊下:首是派軍隊去,把地盤占了再把人家打一頓;然后是商人和傳教士同時去,商人是開發當地資源為他所用,傳教士是送去圣經,然后用圣經告訴他們,我們打你,我們剝削你們的資源是有道理的,這是上帝的旨意。
咱們中國就沒有這些東西,我們是單兵突進,就是純經濟合作,其他兩個是沒有的。當然現在時代變了,再搞那個也是不行的。從客觀結構來講,當年歐洲人往外走,條件比我們要好;從純經濟來講,我們企業走出去也是近年的事兒,從人才培養、體制建構,對當地文化的理解以及外部伙伴的選擇都有很多需要探索的東西,這是我們今后推進“一帶一路”的難點和挑戰。
觀察者網:距離“金特會”結束已經一周了,各方面對此的關注依然不減。對于朝美會談,目前有沒有新的消息出來?面對各方面的高度期待,中國將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金燦榮:第二次“金特會”無果而終,美國的主流輿論對此的反應很有意思。建制派這兩年都是罵特朗普的,結果這一次都給他鼓掌,說明美朝和解的國內政治基礎是很差的。
但是對特朗普當局來講,現在看來不希望前功盡棄,因為他改變對朝政策是去年就開始了,去年就有了一次新加坡金特會,如果現在放棄了就意味著去年他一年的外交努力都白費了。所以至少我們現在能看到的,特朗普當局表態還可以,蓬佩奧最近還講了“渴望盡快回到談判桌”,所以好像雖然第二次會談無果而終,但是希望還是有的。在金特會后第三天,朝中社的評論對金特會也還是肯定的。
中國方面希望他們能夠排除困難,繼續往前走,但是能不能做到不好說。因為好像負面新聞已經開始出來了,美國報道朝鮮好像已經開始搞新的導彈發射場,朝中社又有一個新聞,說美國要主動打破僵局,否則朝鮮會有新的選擇。總之在第二次金特會無果而終之后美朝關系何去何從,半島局勢走向何方,現在還很不確定,這個時候咱們中國出來說說話,希望雙方有耐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要想著一蹴而就,這個話應該來講態度是對的,但是他們能不能聽進去,我們不知道。
觀察者網:今年年初,中日關系持續釋放積極信號,您認為今年雙方的關系是否會沿著這個方向繼續向好?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金燦榮:中日關系從去年開始有明顯的改進,今年如果像大家期待的那樣,習主席在大阪的G20會之后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中日關系向好的勢頭就會進一步加強。從結構上講,中日關系向好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有兩大原因:
一個是中國對日本的態度明顯在改善。去年開始中美關系不太好,所以中國更加重視周邊,日本是中國最重要的周邊國家之一,所以我們對他要更加重視一些。
然后日本現在看來有點要擺脫美國走自己的路。有幾個例子,比如說在美國退出TPP后,日本就搞了一個CPTPP自任群主,后來又跟歐洲搞了自貿區,這個應該是對中日關系是一個利好,去年已經有所好轉,今年應該更加好轉。從結構上看,這個好轉還不是短期的,是長期的。另外再補充一個觀點,現在日本對中國的態度變化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日本有一段時間特別不能接受中國崛起,把一百年他的工業化領先說成了他文明的領先,說成了日本人比中國人強,現在隨著中國的工業化成功,日本的優越感的根基沒有了,經過這幾年的磨合,他應該知道了日本的優勢是可以彌補的——只要中國人真地學習,趕上日本就是個早晚問題,不是可能性的問題。我想日本這幾年主流社會漸漸接受中國崛起了,這也是中日關系好轉的一個原因。
觀察者網:最后一個問題,從去年到今年,“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概念在公眾視野中出現得越來越頻繁。春節檔大熱的《流浪地球》也反映了中國人心中那種對“命運共同體”平等團結、共渡難關的展望。您對于這樣一個概念有什么樣的期待,近幾年我們會為這個倡議做哪些實際的工作?
金燦榮: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概念本身非常好,特別是在現在世界越來越碎片化的情況下,它的針對性就更重要了。美國原來是很寬容的一個國家,高舉自由貿易的大旗,自己也是在開放貿易方面做得挺好的;現在美國變得越來越“自私”:搞單邊主義、美國優先,這就帶了一個不好的頭,在這個情況之下中國提出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是有針對性的,是很有必要的。
當然呢,命運共同體這個詞比較模糊,怎么給它定義好,需要我們學界多做努力,另外關鍵是實踐,要把這個理念變成一個很豐富的實踐。應習主席提出這個概念以后,國際社會很重視,也有期待,但是無論我們是在理論解釋還是在實踐上現在還沒有充分發揮這個概念應有的作用。我們學界還有行政部門,還有其他實踐者比如說非政府組織、公司,怎么把這個概念變成具體的政策需要一點時間,需要大量的努力。
觀察者網:也希望這個倡議能和“一帶一路”一樣早日結出碩果。謝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為讀者帶來精彩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