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主席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首先,習近平主席熱情而又莊重地表達了100多個國家的各界嘉賓齊聚北京,參加論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論壇提出了集思廣益、暢所欲言、獻計獻策,讓“一帶一路”這一世紀工程造福各國人民的殷切希望和要求,并簡明扼要地總結了古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和貢獻,全面論述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古絲路精神。接著,習近平主席從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高屋建瓴地回顧總結了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系統闡述了“一帶一路”倡議4年來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強調這是政策溝通不斷深化、設施聯通不斷加強、貿易暢通不斷提升、資金融通不斷擴大、民心相通不斷促進的4年,表明“一帶一路”倡議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發展規律,符合各國人民利益,具有廣闊前景。在系統總結成績的基礎上,習近平主席對“一帶一路”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希望繼續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之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隨后,習近平主席提出,中國的發展正在為世界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中國愿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所有“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的友好合作,推動落實同很多國家達成的“一帶一路”務實合作協議,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資金支持,積極同“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發展互利共贏的經貿伙伴關系,加強創新合作,設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后續聯絡機制、中心和平臺,并在未來3年提供更多民生項目建設援助,強調“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面向亞歐非大陸,同時向所有朋友開放,共商共享。最后,習近平主席希望各國一步一個腳印推進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一點一滴抓出成果,造福世界、造福人民,并預祝高峰論壇圓滿成功。這為我們深刻理解、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帶一路”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合作倡議,集中體現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當今世界性質和人類未來走向的判斷,其基本指向是不但要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且更重要的是推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3年3月,“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者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提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這是中國領導人第一次對人類文明走向作出明確判斷。此后,習近平主席在眾多場合不斷談及“命運共同體”,賦予了命運共同體以豐富內涵,即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主動應對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了建設“一帶一路”的重大決策,并強調歡迎世界各國積極參與,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強調,為了使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時提出,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此后,習近平主席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作出了系列部署和要求。
自古以來,中國的發展極大地引領和促進了世界的發展,充分體現了中國對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巨大貢獻。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中國為全世界留下了極為豐富寶貴的科學文化遺產。作為世界上人口眾多的國家,用有限的土地養育眾多的人口,為許多貧困國家做了藍本。作為國際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一直奉行不結盟政策,反對霸權,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了世界多極化發展。經過30多年發展,中國充分利用充足的勞動力市場和豐富的資源,引進外資,打造出一個世界工廠,為全世界生產出最廉價的日常用品。2016年,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GDP總量突破70萬億元人民幣,比2015年增長6.7%,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3.2%。中國經濟的穩步增長為世界經濟帶來了更大的市場需求,帶動了更多的投資,提供了更豐富的產品,也創造了更寶貴的合作契機。中國正在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變。中國居民收入的穩步增長、移動互聯的快速發展、消費方式的變化升級,都有力促進了全球消費市場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正成為全球市場的消費者。
“一帶一路”是一條通往“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路。作為中國超越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的“全球觀”,人類命運共同體交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體現于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蘊涵于中國堅持的正確義利觀,是一份思考人類未來的“中國方略”,不僅是“一帶一路”的理想愿景和建設目標,也是中國世界前途和中國道路的一種判斷和選擇。“人類命運共同體”決定著當前和今后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走一條與其他國家互利共贏的發展道路,堅定不移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一帶一路”是特定歷史發展階段中國道路的一種實現形式,是中國道路在歐亞非和南太平洋地區范圍內打造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偉大實驗,它看重的是通過推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走出一條互尊互信之路,一條合作共贏之路,一條文明互鑒之路。
當今世界,各國致力于本國發展,本身既是造福本國人民的需要,也對世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中國提出包括“一帶一路”在內的各項舉措,旨在推動中國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并且,在世界各國致力于本國發展的背景下,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充分體現了中國對世界發展的責任和貢獻,是最難能可貴的。據統計,地球的表面積約為5億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近1.5億平方公里,海洋面積超過3.5億平方公里。陸地面積中,除去高寒、炎熱、沙漠等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帶,真正宜居面積大概有1億平方公里。“一帶一路”東牽亞太經濟圈,西接歐洲經濟圈,穿越非洲、環連亞歐,是世界上跨度最長、最具潛力的合作帶,涵蓋面積大概有8000萬平方公里,占人類宜居面積的80%,惠及了地球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到2020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貨物貿易總額將達到19.6萬億美元,占全球貨物貿易總額38.9%。“一帶一路”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推動人類社會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在國際社會“中國威脅論”聲音不絕于耳的境況下,“一帶一路”正是中國在向世界各國釋疑解惑,向世界宣告和平崛起:中國崛起不以損害別國的利益為代價,中國在致力于自身發展的同時,從未忘記所應承擔的國際責任,中國全方位負責任地履行大國責任,受到國際社會高度評價。
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總稱,最初只是運輸絲綢、瓷器等商品,后來成為東方與西方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陸上絲綢之路,東漢起自古都洛陽,西漢起自古都長安,經涼州、酒泉、瓜州、敦煌、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絲綢之路。北線則是琿春-吉林-長春-滿洲里-俄羅斯-歐洲一線。海上絲綢之路起始于2000多年前,以中國徐聞港、合浦港等港口為起點。最早形成海上絲綢之路通用叫法起始于唐代“廣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宋元時期,中國同世界60多個國家有著直接的“海上絲路”商貿往來,引發了西方世界一窺東方文明的大航海時代的熱潮。明代鄭和遠航的成功,標志著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北線則是北美洲西海岸-北太平洋-日本,韓國-俄羅斯扎魯比諾港-琿春一線。隨著時代發展,絲綢之路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除此之外,還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進入中亞的“草原絲綢之路”等。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廣州、泉州、寧波三個主港和揚州、福州等其他支線港組成。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建立,為今天“一帶一路”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歷史基礎和現實契機。
當今世界,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和平發展的大勢日益強勁,變革創新的步伐持續向前。各國之間的聯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人類戰勝困難的手段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豐富。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雙邊和多邊、區域和全球的合作勢頭漸起,各國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重視發展制造業,推進工業化、經濟多元化。同時,我們正處在一個挑戰頻發的世界。世界經濟仍未走出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增長需要新動力,保護主義上升,“逆全球化”思潮抬頭,發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貧富差距鴻溝有待彌合,開放與保守、變革與守舊、經濟一體化和“碎片化”的矛盾凸顯。地區熱點持續動蕩,恐怖主義蔓延肆虐。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共建“一帶一路”,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一帶一路”為世界各國提供了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習近平主席強調,“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齊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獨秀的小利;這條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一帶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其“一帶”與“一路”對接,形同雄鷹展翅,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為促進全球互聯互通,推動世界各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同時,“一帶一路”解決了向西、向南開放的問題,構成了中國東南西北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全新格局,標志著中國開放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為推動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外部強國之路。
“一帶一路”為實現全球化再平衡貢獻強大力量。“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洼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同時,通過實體項目的實施,推進區域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基礎市場的形成,促進廣泛的互聯互通,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共同形成有利于共同發展的貿易投資乃至人員、信息和資金移動的新規則,從根本上縮小經濟發展差距,糾正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
“一帶一路”積極開創地區新型合作。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是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中日韓自貿區等國際合作的整合升級,也是我國發揮地緣政治優勢,推進多邊跨境貿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在遵循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中國與沿線各國在交通基礎設施、貿易與投資、能源合作、區域一體化、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深度創新合作。“一帶一路”有望構筑全球經濟貿易新的大循環,成為繼大西洋、太平洋之后的第三大經濟創新發展空間,把全球發展從“跨太平洋時代”“跨大西洋時代”的兩洋時代變成亞歐時代,將歐洲經濟圈、亞太經濟圈這當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兩大經濟圈鏈接起來,成為未來世界最具發展潛力的世界經濟走廊,極大地改變世界經濟地理布局,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一帶一路”是新時期黨中央和國務院統籌國內外形勢變化而提出的具有深遠國際、國內影響的長遠重大戰略,是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而倡導的包容性全球化倡議,是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的新模式,也是我國實施全方位對外開放、實現“中國夢”的重大舉措。對于國內而言,“一帶一路”是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統領性戰略,是我國實現“開放發展”的主要旗幟和載體,決定著未來數十年我國的發展路徑和模式。對于世界而言,“一帶一路”是改革現有國際經濟治理模式、實現包容性發展的嘗試,有可能改變未來數十年的世界經濟格局。因此,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統籌謀劃、系統布局。
一是要把“一帶一路”建成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之路。要彼此尊重主權、尊嚴、領土完整,彼此尊重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彼此尊重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營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伙伴關系。要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深入開展產業合作,抓好大項目建設,培育新業態,釋放各國發展潛力,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要建立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金融保障體系,創新投資和融資模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建設多元化融資體系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服務網絡。要著力推動陸上、海上、天上、網上四位一體的聯通,聚焦關鍵通道、關鍵城市、關鍵項目,聯結陸上公路、鐵路道路網絡和海上港口網絡,完善跨區域物流網建設,扎扎實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六大經濟走廊框架。要抓住新一輪能源結構調整和能源技術變革趨勢,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實現綠色低碳發展。要促進政策、規則、標準三位一體的聯通,為互聯互通提供機制保障。要以開放為導向,以解決經濟增長和平衡問題為著力點,打造開放型合作平臺,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同創造有利于開放發展的環境,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投資規則體系,促進生產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要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動自由貿易區建設,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要著力解決發展失衡、治理困境、數字鴻溝、分配差距等問題,建設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強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納米技術、量子計算機等前沿領域合作,推動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建設,連接成21世紀的數字絲綢之路。要踐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強生態環保合作,建設生態文明,共同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要建立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群體、反腐多層次人文合作機制,搭建更多合作平臺,開辟更多合作渠道。
二是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所有“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的友好合作。中國愿同世界各國分享發展經驗,但不會干涉他國內政,不會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更不會強加于人,也不會重復地緣博弈的老套路,不會形成破壞穩定的小集團,而將開創合作共贏的新模式,建設和諧共存的大家庭。要積極推動已簽訂的“一帶一路”合作項目早日啟動、早見成效。中國將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資金支持,向絲路基金新增資金1000億元人民幣,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規模預計約3000億元人民幣。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將分別提供2500億元和1300億元等值人民幣專項貸款,用于支持“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產能、金融合作。中國還將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及其他多邊開發機構合作支持“一帶一路”項目,同有關各方共同制定“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中國將積極同“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發展互利共贏的經貿伙伴關系,促進同各相關國家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建設“一帶一路”自由貿易網絡,助力地區和世界經濟增長。中國將同30多個國家簽署經貿合作協議,同有關國家協商自由貿易協定。中國將從2018年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要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開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4項行動。在未來5年內安排2500人次青年科學家來華從事短期科研工作,培訓5000人次科學技術和管理人員,投入運行50家聯合實驗室。設立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倡議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并為相關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援助。中國將在未來3年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600億元人民幣援助,建設更多民生項目。將向“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提供20億元人民幣緊急糧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資10億美元,在沿線國家實施100個“幸福家園”、100個“愛心助困”、100個“康復助醫”等項目。將向有關國際組織提供10億美元落實一批惠及沿線國家的合作項目。中國將設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后續聯絡機制,成立“一帶一路”財經發展研究中心、“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心,同多邊開發銀行共同設立多邊開發融資合作中心,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合作建立能力建設中心。將建設絲綢之路沿線民間組織合作網絡,打造新聞合作聯盟、音樂教育聯盟以及其他人文合作新平臺。
三是要服從“一帶一路”頂層設計加強與國內發展戰略的聯合推進。“一帶一路”是我國重大長遠的全球戰略,根基在于國內發展,重點在于國際合作,是與所有“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直接有關的國際區域合作倡議。要圍繞“一帶一路”陸上六大經濟走廊建設和海上重大通道及支點建設,更加重視國內區域與國際區域的有機銜接。要充分發揮貫通南北方、橫跨東中西、連接國內外的重要軸帶在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在“一帶一路”建設總體框架下,西南地區通過珠江-西江經濟帶,要充分利用中國—東盟合作平臺和中國—中南半島國際經濟走廊建設,深化珠三角與北部灣和西南地區的合作,使廣東、廣西成為我國面向東南亞地區開放的核心區,云南成為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門戶。西北地區要通過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國際大通道和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將西北地區的發展與向西開放緊密結合,加強西北地區發展與中亞五國及巴基斯坦等地區的發展需求及發展戰略的對接,提升西北地區的對外開放水平。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要通過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通過加強與俄羅斯遠東地區和蒙古國的全方位合作,為東北地區和內蒙古的發展創造新的動力。要通過加強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特別是東盟國家發展戰略的對接,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為合作平臺,深化與東盟的全方位合作,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和國際競爭力。要把提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城市群的國際競爭力,作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提升整體國際競爭力。要在“一帶一路”的框架指導下,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總體目標,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基本出發點,在“四大板塊”的基礎上細化政策制定單元,建立目標導向為主導并與問題導向相融合的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本文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